这张照片和吴震铭哥哥神似呢!
小宝喜欢跟姥姥去小超市,因为可以随心所欲的要东西,通常姥姥都会无条件满足。但是自从上次的泡泡糖事件之后,妈妈说过禁止小宝吃的东西,姥姥就不再听他的了。今天却还是没拗过小宝,给他买了喜之郎的大杯果冻。拿回家后,小宝小心翼翼的看着妈妈的脸色。妈妈当然是严厉的制止小宝吃果冻。小宝并没打算听妈妈的,而是要爸爸给打开,准备开吃了。事已至此,妈妈决定采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来达到我的目的。好在得到了宝爸和宝姥姥的积极配合。
妈妈:“哎,这个果冻真是不好吃,难吃死了。我可不想吃。聪明的小宝一定也不愿意吃。”
爸爸问宝:“小宝觉得好吃吗?”(小伙子已经吃了两勺)
宝“好吃”
爸爸:“其实果冻最没营养了”
妈妈附和着:“就是,这么没营养的东西,味道又不好,才没人愿吃呢。”
姥姥问小宝“小宝愿意吃嘛?”小宝已经不像开始的时候那么坚决了,只是点点头,嘴下倒是没停。
妈妈继续:“我们小宝只吃有营养的东西,像果冻这么没营养的,小宝一定不会再要买了,不会再吃了!对吧,小宝”。爸爸也加强了一下:“小宝才不会再买了呢。不再吃了。”(几个回合下来,有作用了!)
姥姥问“小宝,还买吗?”
小宝立即一本正经的说:“一点也不好吃,我不吃了。也不买了”还开开心心双手奉上了剩下的半杯果冻给妈妈。相信孩子以后不会再要了。
小孩子对没有尝试过的东西,都有好奇心,他们想吃,想摸,想看,想玩……。有些是应该积极支持的,但有些也是应该制止的。如果一味的采用强制手段,当时可能会有效(也有可能大人最终降伏于孩子的哭闹)。但孩子的好奇心并没有掐断,早晚他要背着你再去试试。所以,先满足他,再采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让他自己去抵制,效果应该会更好。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本质上,它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下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世上没有对暗示完全免疫的人,只是对暗示的敏感度有所差异。在相同的环境中,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小宝就是对心理暗示很敏感的孩子,所以还算好教育。相信心理暗示应该会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技巧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