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一家杂志倒闭了

(2006-07-03 15:46:18)
文/笑镜
 
死亡和诞生,每分钟都在上演,一家杂志社倒闭了,又一家杂志社倒闭了,一个个的企业像玩票一样在出版界趟一遭混水,然后带着“收获”扬长而去,再也不会回头。这收获或许是名声和金钱,这收获或许是诅咒和谩骂,不管如何,文化圈随他们翻云覆雨……文化圈?可笑的名词吧,中国当代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圈,从政府到个人,所有的存在都是逐利而行,虽无可厚非,但总觉得这样的世界,少了一点什么,一股淡淡的惆怅在心理搅动着某种粘稠的液体,憋闷而且压抑,不是为了那化为乌有的稿费,只是觉得,与理想有关的东西太容易被践踏。
 
新it杂志社,从未有过电话讨要稿费的经历,这是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态度很和蔼,和你太极推手,当他说他们的杂志会一直做下去的时候,我放松了警惕,反正拖欠稿费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电话打了几次,半年转眼就过去了,今天忽然想起,有笔早就应该打进帐号的稿费现在依然音讯全无,一个电话再打过去,接听电话的成了某某科技公司,《经济导报》下属的那个风风火火的杂志社已经消失无踪了。
 
稿费泡汤了,我一阵遗憾过后,倒是释然了。
其实从某小编跳槽的那一天起我就对这个杂志社产生了怀疑,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吧,毕竟我没多想,毕竟是大杂志社的分支,我不会自寻烦恼,他不会自砸招牌,可是谁想到事与愿违,我写这个稿件似乎就是自寻烦恼了,他们连杂志都不干了,还谈什么鸟招牌。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特权阶级最容易被人唾弃呢,除了阶级的差别外还有点什么心理上的症结呢?思来想去得到一个结论,人们对于特权有一种理想化的依赖和寄托,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最容易在现实社会里变形、破灭,理想的碎片孳生了大量的怨毒和咒骂,这无可厚非,社会对这样的东西也无法化解,只是希望这些东西不会堆积过量发生化学变化。
杂志社、编辑其实也是一种特权阶级。前段时间有位网友推荐一个人的文章给我看,这个人的作品介绍除了如何有针对性的投稿外,还教导人们如何与编辑们搞好人际关系,当一个作者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和编辑大人们打好关系,期望得到指点和引导,靠近特权,距离越近办事越容易,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征,外国我没去过,应该也是一个样吧。
人们通过靠近特权来获得特权,通过利用社会化的特权来提升自我社会化的权力,这个过程很符合社会生活的规律。
只不过,有时候,我还真的很难适应。
 
小编消失了,小社倒闭了,事情过去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生活,我们就无法抛离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疯癫社会,所以我们只能忍着痛苦微笑,活的久了,依然茫然,这时的我才更能理解《罪与罚》里的一段话:
他正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要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
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送给每个路过这个博客的人一句话:人们通过靠近特权来获得特权,通过利用社会化的特权来提升自我社会化的权力,这个过程很符合社会生活的规律。
 
我一大部分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能让我为所欲为的特权,找到这个特权,然后让自己的人格拼图变的完整起来,这个过程很艰辛,也很又挑战性,这是人生的赌博,也是一生的事业。
我还要玩下去……就算我还要被人玩下去……在隐忍时微笑,在成功时平静,人生的阅历在慢慢堆砌,虚伪的假面也在一层层的增厚和变的真实,不管怎样……我还要玩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贝克汉姆的梦
后一篇:雷同的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