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本华:整本书阅读的实施

(2021-07-22 10:44:24)
分类: 职业培训

      围绕“语文新课程下的整本书阅读”这样一个题目,我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怎样来回应这样的要求与期待?教材给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如何建构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课堂?

王本华:整本书阅读的实施


NO.1



为什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已经提出了量的要求,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四学段即初中阶段,要求不少于260万字的阅读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18个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为第一个任务群,是学习任务群之首。


可见,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课程已经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初中阶段,我们还仅仅是倡导名著阅读课程化,进入高中,整本书阅读已经是课程回避不掉、必须得做的一部分了。大家看到新教材也会知道,整本书阅读已经有了单元的建制。


“课程的要求”是我们今天重视整本书阅读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课程观念的推动。2001年,我们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2011年的义教课标、2017年的高中课标,都在这次课改中展开。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课程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


20世纪末,我们经历了一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讨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都加入了很多新的思考。


 

     首先,语文学科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概念和意义。不仅是语文学科,伴随着高中各学科课标的推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已经问世。如语文就有语言积累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家困惑最多的可能是:情境到底指什么?要解决怎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在生活中存在吗?是未来可能遇到,还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


    然后,要教会学生学习从复杂的语言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要让学生去做事,去解决问题,去完成任务,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阅读是密切相关的。完成任务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篇一篇课文读下去。我们现在有了很多新的内容、新的要求。


   最后是社会的需要,现在有“得语文者得天下”的看法。今天,阅读对学生、教师的思想以及人生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


NO.2



回应时代对整本书阅读期待的几点方法


    怎样来回应这样的期待?这是课程和社会对语文的一个必然要求。但目前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我这里有三个调查结果:第一个,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数量少,阅读内容随意,阅读方法不当,阅读质量偏低;第二个,中学生课外阅读基本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第三个,检测考试往往导致碎片化阅读的负面阅读现象出现。所以教师要避免让这些无效的或者不好的阅读方式产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经推出了一套初中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结果有教师在拿到书以后提出:您能给每本书都配一本练习册吗?能给我们出些教案吗?能把它们编成缩略本,把那些主要的梗概、主要的内容、主要的人物形象都给归纳总结吗?这遭到我们的坚决拒绝。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整本书阅读引向一个好的方向。


    但怎么来避免这么多不好的阅读现象?我觉得要像初中统编教材所倡导的那样,在语文的课堂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为学生打开阅读这扇大门,让学生实现一个读者的状态:阅读始终在进行时


    怎么实现这样的状态?首先,教师要读起来。当我们要求学生的时候,我们要先反问自己:“我”自己去读了吗?“我”真正读进去了吗?“我”从里边读到什么了?“我”读到的这些东西哪些是可以和学生分享的,哪些是可以用到课堂里的?


    教师的阅读也是回应课程的要求。义教课标对阅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比如要“学会独立阅读”。学会独立阅读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首先要独立阅读,然后才可能带动起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千百年来留下的经典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所以在初中教材里第一次推荐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就推荐了《朝花夕拾》,并在每一次的推荐中都提供了阅读的方法。如推荐《朝花夕拾》时,给的是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不是怎么去做圈点勾画,怎么精读、略读,而是方法论意义上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形成这样的认识。


//


NO.3



统编教材为落实整本书阅读做了哪些准备


    首先,教材给学生准备了读什么。教材也好,课标也好,都给学生准备了阅读书目,这些书目有些看着比较陈旧,似乎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都是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才确定下来的经典著作。像初中有主推荐的篇目,也有辅助推荐的自主阅读篇目。有教师针对推荐的《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和《湘行散记》,说“一下就给三本,学生怎么读得完”。请大家注意,这三本不是全部都要阅读的,是从中选择一本。因为我们之前做调研时,也有教师反映推荐的书学生都不愿意看,或者硬着头皮看了没效果。所以编写新教材时就推荐了多个书目,让学生可以选择。


   高中教材里的“名著阅读”版块,最后只确定了两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学生阅读的主体应该是教材推荐的这些名著,但如果他们还有余力,或者目前对某一部很感兴趣,也可以加进来。


   其次,教材告诉学生可以“怎么读”。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学生可以连滚带爬地读起来。但是“连滚带爬”不是什么都不讲究地去读,方法的引领、阅读方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所以从初中到高中,每一次推荐时我们都会有读书方法的指导。我们希望通过1次到N次这种阅读方法的引领,让学生能在毕业时读整本书大体不再有问题。


    在初中,除了精读、阅读、跳读、浏览等一般的阅读方法,还有一类书的阅读方法。我们推荐《红星照耀中国》时,讲的是纪实作品的阅读;推荐《昆虫记》时,讲的是科普作品的阅读。通过1种来带动N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是我们的一个初衷。


     高中同样如此。《乡土中国》我们提供了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学术类著作的核心概念,以及围绕这个概念进行阐释或者论证的过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指导。教师要关注到教材对这些内容的引领。


    最后,要让学生读出什么。这包括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方法和体验,获得对文学的理解和审美的培养,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等。为此,教材在每一个推荐阅读的专题探究内容里,准备了2~3个专题,教师可以用这些专题引导学生阅读,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专题。比如《西游记》的三个专题,第一个是讲故事,《西游记》有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一个故事,学生读完整本书了,可以讲一讲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第二个深入到文学形象,这就进了一步,因为这是他们的主体。第三个又回到文本,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故事,但这个创作不是任你海阔天空,它是有要求的:你先要读完《西游记》,看看《西游记》的情节安排、情节结构是怎样的,然后按照结构安排你的故事。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专题推进,并通过这样的推进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的文本内部。


//


     NO.4



构建有效整本书阅读课堂的实践探索


    首先,制订可行的阅读规划,使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已是课程的一部分。但在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可能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部分教师特别喜欢读书,也愿意带着学生读,所以教材和课程教材规定以后,他们就跃跃欲试,把这个事情做得有声有色。一种情况是部分教师不怎么喜欢读或者基本不读,所以一旦不考试,就听之任之,学生愿意读就读,不愿意读就不读,还有一种是期中或期末要考试,就会让学生读一些梗概本、缩略本,做一些讨巧的工作。但后者是目前乃至未来的语文课程都不容许的。


    所以教师在学期开始甚至是学年制订规划时,就要把名著阅读作为课堂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本学期(学年)要让学生读几本书,读哪几本,要花多长时间,教师要心里有数,所以要有可行的阅读规划。


    其次,读起来以后要注意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阅读之前的引导。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来说困难重重,思想上的、技术上的困难都有。怎么才能让学生读起来?阅读前的导入非常重要。

     有两种导入方式需要避免:1.直接提出要求、布置任务;

    2.详细介绍背景、内容、人物、主题,把这些都“剧透”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方案,去带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听完你的引导以后愿意拿起这本书来读。

    二是进行有效的过程跟踪,尤其是阅读那些篇幅较长的名著时


    最后是阅读以后的成果分享。有成果,学生才有成就感。一本书读完了,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然后能和同学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互相补充,有新的发现。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整体的阅读规划,要知道课上大概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引导,课下需要学生花多长时间完成阅读。而课上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阅读引导、阅读过程中的跟踪和阅读,以及最后的成果分享。


   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理解是个性化的,应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四五十个学生,每个人对阅读的感觉都不一样,应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阅读程度,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阅读兴奋点。有了这样的阅读兴奋点,找到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东西,就能对它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者撰写出相应的文章,等等。这样对学生未来的口头表达或者写作乃至应考,都很有益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