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本解读几个角度(宋明镜)

(2018-08-28 10:47:35)
标签:

陈继英

人生语文

新思维

分类: 好友文存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平台。阅读教学,就是带着学生享受文本,享受阅读,享受语文。……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撑一支长篙’,在文本的河流之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后结束我们的‘寻梦’之旅,‘满载一船星辉’归去。”(《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或作者意图,不少教师为此缺乏教学的耐心,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简单地依据教学参考资料中的解说,“转手贩卖”,“指点迷津”,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消弭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展开适切的语文学习活动,寻求文本解读的津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满载一船星辉”归去。

    笔者由此想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教师给讲解。……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语文随笔》叶圣陶著,中华书局)阅读教学的愿景,就是要发展和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有些作品,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独特感知;有些作品,表达了作者特有的感受和体验,等等。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就需要关注作者的视界,感同身受,才能探寻作品的至性真情。
一、关注作者视界,探寻作品的至性真情

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史铁生,是在经历了极端的人生历练和漫长的内心蜕变后,才感悟到:儿子的倔强给母亲带来的是多么大的悲苦和伤痛!
我们的同学没有经历过这样极端的人生,也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生感受,因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常常因为没有走进作者的世界或视界,也就感受体验不到作者痛彻心扉的情感,也就不能走近文本。
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独特世界,感同身受,才能体验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的各自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才能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难点。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

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生命之歌)时,安排了一个新颖的导入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笔和语文笔记本,闭目翻开笔记本,并闭目听写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女士的一段话。当同学们睁开眼睛,慨叹自己涂鸦的听写笔记时,不仅体会到了唐老师设计这一活动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了海伦•凯勒的生活的不易;更体会到了海伦•凯勒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也加深了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地理解了“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种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唐江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一特别的体验感受环节,旋即拉近了学生和海伦•凯勒的距离,同学们很快就进入到海伦•凯勒所描绘的想象和渴望中的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常人熟视无睹的寻常生活瞬间变得别有洞天,同学们也由此更深切地感受到流淌在海伦•凯勒笔端的那种对生活的热切、坦诚和真挚。
唐老师作为教材的编写者通过这一活动的展开,很好地诠释了“珍爱生命”这一专题,意在“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的编写意旨。
有些作品,是通过活生生的“这一个”来诠释作者的思想,表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表明作者的情感趋向和价值取向的,阅读理解文本时,需要对“这一个”人物的特定处境认真考量,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蕴涵的意旨。
二、体验人物特定处境,领会作品蕴涵的意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笔者在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之前了解到,很多同学觉得这篇文章不太好懂。笔者研读文章的体会是海因里希•伯尔采用的是“受限制视点”的叙事方式,于是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老师课前询问了几个同学,同学们大多认为这篇文章不太好懂。那么我们首先要争取读懂这篇文章。
(投影)1.海因利希•伯尔是通过谁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
如果同学们注意到这一点,就找到了阅读这篇小说的关键,就能破解阅读的难题。
(投影预习题):
请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做一个“自我介绍”;
或请你向没有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介绍一下小说的主人公。
(重点介绍人物的当下状态)
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发言的准备。
(学生发言,学生点评,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师:老师也以主人公“我”的身份,写了一份“自我介绍”
(投影)“我”—— 三个月前是德国一所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由学校上战场”,失去双臂和右腿,被运往临时医院,因为发高烧,头疼,胳膊疼,腿疼及注射了药物,躺在担架上,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被抬往楼上“简易外科手术室”,沿路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景象,最终辨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曾经的美术教室,并发现了自己的伤情。
师:小说是通过谁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
生: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师:为什么不太好懂呢?因为文中的“我”是躺在担架上的,不仅视角受到限制,而且还发高烧,头疼,胳膊疼,腿疼及注射了药物。
这一环节的展开,让同学们感受和体验到文中的“我”(小伤兵,三个月前为七年级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以及将如何面对余下的漫漫人生;让同学们通过“这一个”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环境。文本解读的艰难通道,瞬间打通。同行们在评课时也对这一环节予以了比较高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在阅读、对话、探究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研读揣摩、搭梯铺路,探究文本深层内涵

阅读教学中,面对一些比较难的文章,固然需要师生共同“架水植梯”,才能突破难点,直达文本意蕴的深处。然而,面对一些看似比较浅显的文章,则同样需要老师的引领,才能提升学生的认识,才能体味到文本的深层内涵。
阅读的过程,犹如登山览胜的过程,“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水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方可“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谈教学的着重点》,《人民教育》1981年第一期)
我们来看一段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是如何教学《葡萄月令》的:

  黄老师:我来读一段话,是汪曾祺女儿写的。我读一遍,看你能记住几个关键词。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而是记得越关键越好。然后想,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
【朗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文章选段】 
   学生:下放到农科所、繁重单调……干得有滋有味、独享精神的满足、诗意的语言、画样的笔触、长在他心中最柔软处的果子  
教师问题:为何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乐观的心态
   教师:淡定的人生境界。  
   回读文章,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葡萄在作者的心中是什么?(概括作者和葡萄的关系)
   学生:爱人(?)。是支柱、是挚友、是孩子。
   教师:能否找到文中依据。引导学生看第九段,果园是少妇,孩子是葡萄,那么爸爸是谁?(学生:是汪曾祺)。第 12 段,“咱们的葡萄就要受苦了”。
    所以,孩子是葡萄,汪曾祺也是葡萄,本文也是一串葡萄。
    教师问题:请用一词概括作者、葡萄、文章的共同点。  
学生:平淡、纯真、温情……
教师:淡定。葡萄晶莹剔透、作者纯情淡定、文章也是晶莹剔透没有杂念的。品读散文,要从语言入手去品读作者的心。
黄老师在课堂上

    通过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将看似浅显的这篇文章上得风生水起,富有情趣,体现出的缜密教学策略,艺术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仅“听读并记关键词”这一环节,就融合了“学会倾听,筛选信息,抓住最关键的内容;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关注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合理地选用教学资源”等语文元素,引领学生从语言入手,透过浅近的文字,品读汪曾祺先生“葡萄”一样的胸襟和人格。
    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对《葡萄月令》有着同样的英雄所见:“读汪文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字面理解,以为文章写的只是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种植生长的完整过程。第二境界,是发现朴素的文字中有“人”,有一个欣赏农事生活的快乐的“我”。第三境界则是体会到这个“我”与葡萄合一、与月令合一、与土地合一、与那种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合一,从中读出“我”的情感、胸襟和人格。”曹老师同时还说:“要想教得好,自己必须读得好。我读这篇文章有两点困惑,一是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二是这篇文章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价值。”(《备课本上的<葡萄月令>教学故事》《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
对于《葡萄月令》采用“月令”这种有些流水账意味的表达形式,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很认真地研读,因而也就忽略了她所蕴涵在其中的深意。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由第一个境界进入第二、第三个境界,其实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
阅读中,学生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抵达文本意蕴的深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凿之”“级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而此时,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底,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创意,教学活动的推进等,都对学生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意旨,抵达文本富矿的钻石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视野、高度无形中就成为学生的标杆。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0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