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娥:一名青年教师的梦想与追求

标签:
陈继英教育 |
分类: 名师工作室 |
马玉娥:一名青年教师的梦想与追求
作者简介:
马玉娥,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一期学员,第二期核心成员,深圳市第四批名师工程“教坛新秀”,深圳市福田中学青年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是第18届“四方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马玉娥:一名青年教师的梦想与追求
(注:本文系马玉娥老师在“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从2004年毕业至今,我已从教12个春秋。从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师到稍微成熟的教师,这一路的成长,真是感慨良多。尤其是加入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后,感触更深。下面,就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的感想,来与大家分享一二。
说到教师的成长,有人把构筑教师成长的支柱归纳为“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这五个方面。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梦想的开始:理想和目标、态度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追求。
首先谈谈我的梦想:理想和目标。我父亲是老师,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一名好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觉得我天生就是做老师的料,因为我从心里喜欢这个职业,我喜欢和学生相处的时光。从教12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其他行业。曾有人建议我尝试去做新闻记者、或者自由撰稿人,因为他觉得教师这个行业没前途,我说我还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其他行业的朋友鼓动我跳槽,他说跳槽后我的收入一定会比现在高。我直接回绝了,我说你理解不了我对这个职业的情感,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不是用物质可以衡量的。我想,职业理想是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依旧能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许许多多的老师在教师这个收入并不算丰厚的岗位上坚守下来的动力吧。
在理想的支持下,还还给自己确立了短期目标:有时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个短期目标作为基石――先给自己准确定位,然后每个阶段给自己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让自己能坚持走得更远。
伯林纳把教师教育专长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他说每一个志存高远的老师都应该把成为专家型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
(专家型教师的特点是:(1)动力系统上,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热爱教育工作,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希望对教育事业作出较大的成就;(2)人格特征上,他们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他们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反省自己,他们对学生关心、亲近、和蔼、公正。(3)业务能力上,他们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对教育的功能和规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自如同时又有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够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能够达到专家型教师这一步是很难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长时间地积累。这就要在每一个阶段都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从新手到高级新手再到逐步胜任的历程。现在,是我向熟练水平成长的阶段,离专家水平还很远。分析差距,主要是知识储备还不够,教学缺少创造性,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这些不足也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
有了目标,还要有规划。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每季度做什么事情,每个月做什么事情,甚至每天做什么事情,都有个计划,这样,每一个阶段才会走得从容自信。我记得参加深圳市“人生语文”工作室第一期的学习时,陈特要求我们写个人三年规划。现在对照来看,我的个人三年规划中,绝大部分都是做到了的。这就是规划的积极效果。
明确方向和目标,接下来要谈的是方法的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具体说来,一是在教学实践和教育实践中锻炼自己、打磨自己。
作为语文老师,语文课堂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土壤。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都是让我们逐渐成熟的重要途径。认真备课、研读好教材、做好教学设计……把这些普通的事情做好,积淀下来,就能成就不普通。比如“一篇课文,三次备课”这种做法,于漪老师坚持了三年,就成了上海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我学过于漪老师的这种做法,但因耐力不够,成为特级还遥遥无期,但却积累了很多课堂经验。
对我成长帮助特别大的还有公开课。很多老师都怕上公开课,因为上一次公开课几乎会脱一层皮。老实说,我也怕过。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最快途径,因为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蜕变。回顾我从教以来上的每一次公开课,我都清晰地知道我每一次有哪些收获,我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长。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感谢深圳“人生语文”这个平台,感谢陈特。感谢他给了我很多上公开课的机会,并且在每一次公开课的磨课阶段,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以及整个“人生语文”这个团队强大的支撑。到现在,我还记得陈特和董希望老师、张洪波老师、卿青芳等几位老师陪我到江苏赛课时的情形,他们给我的温暖和鼓励我一直铭记在心。
我要谈的第二个成长的途径是在反思总结中提升,确切地说,是在记录、反思、研究、总结中提升。
我所说的记录主要是教学记录、教学随笔等,包括课堂实录、成长日记、成功和失败案例等。在05年到08年间,我参加了福田中学的一个“自主发展”课题,我和另一个老师负责做跟踪记录。三年的时间累计下来,我们有近百万字的记录。后来,我又参加了福田中学的另两个课题,也积累了不少资料。加入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之后,我的记录资料更是不断地充实。后来,有同事需要文字资料也会来我这里找,他们戏称我这里是资源库。这些,也是我在教育成长之路上的财富。
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课后反思,尤其是每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非常重要,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下一次的努力方向。
做老师,比较理想的境界是“干得出成绩,说得出道道,写得出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教学研究,写论文时是必经之路。其实进行教学研究,写论文并不难。将记录、反思再进行整合,将这些经验显性化、文本化,这就向教研迈进了一步。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这几年,我在教研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从不怎么写论文到有多篇论文在重要期刊发表,这是我在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最大的收获。在科研方面,陈特对学员的指导是不遗余力地。从选题到研究方法指导再到论文修改,陈特都会耐心地指点迷津。这让我有点像在读研究生的感觉,而陈特就是那个超级负责又引导有方的导师。
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地说,想要在科研方面有所收获的同仁们,你们选择了“人生语文”并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绝对是幸运的。
三是在主动学习中成长。在这方面我常用的是听和看以及参与合作学习。
听讲座、听公开课都是很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深圳“人生语文”工作室,这样的机会很多。因为工作室常常举行活动,有很多讲座和公开课。在“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每个成员都会上公开课,很多还不止上一次,这为我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公开课,我都会认真地做听课笔记,及时分析总结。学习各个老师的长处来滋养自己。
公开课听多了,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越发有兴趣去找课听了。现在,只要有我感兴趣的课,我就就会想办法去听。上次李园园老师参加区里的选拔赛,我就蹭过去做工作人员,把所有的选手的课都听了一遍。我很享受这个听的过程,听到好课时,常常有淋漓痛快的感觉,能顺便对照分析一下自己的不足,听到有缺憾的课,也常常会忍不住去思考:如何把那些缺憾消减。在这种不自觉的思考中有时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一个富有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想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些书。”
在阅读这方面,咱们“人生语文”工作室是抓得很紧的。在上一期工作室成立初期,陈特就专门写了一篇《名师的炼成与阅读书目》的博文,用名师具有的七大素质为我们明确努力方向,激励我们多读书,认真做学问,潜心做研究。他要求我们多读一些有深度的书,比如《大教育家孔子》《陶行知教育读本》《中国教育思想史》《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教育与心理测量》等;他还会考察我们的读书情况,要求我们写读书笔记,他还在工作室举办“读书汇报会”,让我们交流读书心得……在陈特的鞭策下,这几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其中,陈特的两部著作《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是必修,还有严元章的《中国教育思想源流》、周正逵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还有叶嘉莹、孙绍振的系列解读书籍等,此外,我也看一些教育杂志,我还是《语文月刊》的忠实读者。看得多了,以前觉得难以看进去的教育理论、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现在也不觉得那么枯燥了,关键是写论文时有了点融会贯通的感觉。
另外一个就是参与合作学习。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成长。我去年和蒋雁钦一起去广州学习,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成长,在合作和相互激励中我们会更有活力、更有激情。咱们的“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咱们青年教师,可以多向陈特,多向在座的前辈学习;还可以互相合作、一起研究,彼此激励,这样,我们可以收获更多,走的更远。说到合作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合作研究课程设计、合作完善咱们的公众微信平台等……我热切期盼大家积极主动地和我一起合作,在“人生语文”的更广阔的天地里驰骋。
此外,还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平衡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如此,当我们有底蕴、有痴劲、有思想、有创新时,我们离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很近了。
最后,我呼吁让我们一起在“人生语文”这个温暖的家庭里快乐前行,并预祝深圳“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期)的成员们收获更大,也让我们的人生语文工作室和人生语文教学理论在全国形成更大的影响,造福更广大的学子,惠及更多更多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