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羲之爱鹅

(2009-07-14 08:14:32)
标签:

闲聊

休闲

 

    

    本人千禧年时在汕头工作过一段时间,闲暇时朋友曾请我去品尝过当地的美食之一鹅肉,口感、味道相当不错,据说是书法家王羲之的最爱,因此我便留意观察此鹅。体型硕大,有白色的也有花棕色的如同大雁一般,叫声响亮,当地人也愿意饲养在庭院,可以看家护院。与一般的鹅最不同的是头顶的鹅冠比一般的要大许多而且是黑灰色的,人称狮头鹅。王羲之在汕头做官多久?爱鹅的故事发生在汕头还是山阴很难考究,但他为何爱鹅?特抄录几则故事供大家欣赏:

 

 

             羲之爱鹅

 

        

    久负盛名的兰亭在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的兰渚山脚下,步入园内,只见鹅池里有十数只白鹅在水面游弋,使人联想到一生爱鹅的王羲之。王羲之不仅自己养鹅,还爱写鹅字。他为什么爱鹅呢?因为他把鹅清高、洁白的品格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鹅优美的体态对他书法风格的形成很有启发,使他悟出了书法的玄理。比如食指高钩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如鹅掌拨水,把全身精力贯注笔尖。王羲之从鹅游水的优美体态感悟出书法的线条之美,《兰亭集序》中二十个“之”字的写法就是根据鹅的姿态演化而来。他又综合大篆、小篆、草书、隶书,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体,创立了极富审美价值的行楷体。如行云流水、牵丝映带、铁画银钩,铸就了他“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的书体。
   鹅池旁三角亭下的鹅池碑,又称父子碑。父亲王羲之写“鹅”字,儿子王献之补“池”字。鹅字娟秀挺拔,池字粗犷豪放,父子二人的书法风格各有千秋。

    王羲之爱鹅、书“鹅”早已被世人传为佳话,书圣一生爱鹅,以至于用“鹅字”换鹅、也有的人设套用鹅来换王羲之的“鹅字”。但王羲之高兴的时候,用钱买了鹅,再用“鹅字”赠送与鹅主的仗义之举的事却很少为人所知。有一次,一老农抱着一只大白鹅从王羲之的门口入过,正巧被书圣看见,这鹅确实不一般,红嘴赤掌,身如雪、又似玉,昂首高亢,风度翩翩。王羲之一见钟情,很是喜爱,就把老农请到屋内,没还价就买了下来,鹅声一叫,激其了书圣的书兴,便走到案边,抓起笔,一气呵成一连笔的大“鹅字”,甚是喜欢,以至高兴的想把这个字赠送给那位老农。“老人家,这个字就算我额外酬谢你的”!老农摇头说:“我不识字,要了也无用”!一旁的王羲之夫人忙插话:“你拿着这张纸在街上一吆喝:‘王羲之一笔鹅’!保险能卖十两银子。老农半信半疑,谢了后,他在街上只喊了两声“王羲之一笔鹅”,果然有人出了十两银子买去了。后来被抄于何处不得知,但王羲之为此感到很快乐。

    然而,王羲之因为爱鹅,也有带来烦恼的事。据传,王羲之为了保持自己的十指更为灵活、有力,以便写字,就用他那颗心爱的明珠,用双手摩挲。一天,明珠失踪了,他四处寻找也未见到,羲之怀疑是借住他家的一个化缘和尚所窃,就对他日渐冷淡起来。和尚受辱,又不便申辩,终致绝食圆寂。事出有奇,书圣家的一只鹅也不思饮食而死,家人宰鹅时发现那颗明珠竟在鹅的胃里。真相大白后,羲之后悔不已,为示忏悔,便将邸舍改为寺,取名“戒珠寺”。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伟大书圣的知过认错、胸襟坦荡的高尚品格,在戒珠寺内给他塑了一尊坐像。像旁立着两个侍者:一个怀抱双鹅;一个手执佛尘。这是王羲之与鹅结缘带来的另一面:烦恼!(摘自王羲之爱鹅带来的快乐与烦恼墨煊斋主)

 

    据《晋书·王羲之传》,晋代“书圣”王羲之喜鹅成癖,尤酷爱白鹅。当时有一山阴道士擅养白鹅,羲之前往造访,见到池中...如狮头鹅,是我国唯一的大型鹅种,原产广东汕头一带。最后我们以大诗人李白的诗引以为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东坡爱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