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佛教祖庭-神通寺

标签:
神通寺朗公寺四门塔 |
分类: 紫气梵音 |
柳埠,是济南通泰安古道的经由之路,位于锦阳川北岸。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翠,风景幽美,气候宜人。柳埠东北 2公里许,有青龙、白虎二山,夹谷相峙,此谷古谓金舆谷,后称朗公谷,谷南口横亘一座青翠的高山,古称金舆山、金庐山,亦叫金驴山,现谓金牛山,成为朗公谷之天然屏障。山下有一条河流,由东向西,古称玉水,为锦阳川之支流。青龙、白虎、金牛三山,《水经注》称为琨瑞山。神通寺就建在这重峦叠翠的琨瑞山谷中。
神通寺,古谓朗公寺,始建于东晋初叶,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的佛教中心。
古神通寺始创及其沿革
神通寺,隋代之前称朗公寺,以其创始人朗公而得名。僧朗,俗姓李,是佛图澄的高徒,他原在关中讲说佛经,后来山东,在泰山南北,齐鲁大地,宣扬佛法。据北魏郦道元撰写之《水经注》载:“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泰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周…… ’即此谷也。”关于琨瑞山,《岱览》云“在泰山东北四十五里,旧名金舆山又名金庐山。”《山东通志》云:“金庐山在历城县东南八、十里,山下为朗公谷。”
南朝梁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云:“竺僧朗京兆人,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以伪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苻坚所徵,行至华阴山而卒。朗乃于金舆谷琨瑞山中,别立精舍,……内外屋宇数十余间,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秦主苻坚钦其德素,遣使衬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琨瑞一山,不在搜例。’ ……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给以二县租税,其为时人所敬如此。”此时的朗公,已成为一名政治和尚,成了辅佐南燕的国师。从唐房玄龄撰的《晋书》中得知,慕容德在山东南部的进军中,得到了朗公的帮助,而朗公也在慕容德大力支持下,使朗公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山东佛教也有了更大发展。《续高僧传》云:“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此时,朗公寺泰山与济南地区已成了山东的佛教中心。
唐代释道世著《法苑珠林》载:“西晋泰山金舆谷朗公寺……天下闻之。于时无主,英雄负图,七国崇敬,以崇福焉。诸国敬送金铜像并赠宝物。”由此可知当时有“七帝争供一和尚”的罕见现象,这七国,现在可考的有六个:前秦主苻坚、东晋武帝司马曜、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北魏太祖拓跋珪、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兴。
朗公之后,寺院由朗公之高足僧意任住持,寺中有高丽像、相国像、胡国像、女国像、吴国像、贷宗像、昆仑像,如此七像,并是金铜,俱陈寺堂,此时之朗公寺真可谓盛极一时,在《续高僧传》中有载。朗公寺能在北魏时期藏有种类如此之多的外国佛像,说明其与外地甚至是外国佛教界往来频繁,朗公寺在当时有极高的影响力。
至北周保定(公元561年)以后,在周武帝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朗公寺同其他寺院一样,遭到洗劫而一度荒废。
进入隋代,朗公寺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文帝杨坚“专弘佛教,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为立寺”。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杨坚因“通征屡感”故曰“神通”,便勒令将朗公寺更名为“神通寺”。1964年在神通寺遗址台地上发现的大型殿堂遗址的初建年代就是这个时期。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文帝勒令杨广之子河南王为神通寺大檀越(即大施主),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送舍利于30座寺院,令建灵塔。勒令高僧法瓒送舍利于齐州神通寺并其为该寺住持。现今保存的四门塔便是仁寿年间往神通寺送舍利所建之塔,至大业七年落成,在建塔时将寺内原存的的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所雕的佛像移至塔内,使塔四面门内各有一尊,从而构成“四门四佛”的规制。
《泰山道里记》云:“琨瑞山西北为神通寺,……其制门阁两重,北为大雄殿,东曰伽蓝殿,西曰达摩殿,北为千佛殿,圮;北为方丈,东为禅堂,又北为法堂,两翼斋廊。寺西,地敞豁,旧有藏经堂,转轮藏,钟鼓楼,圯。又东一台,有四门塔,极崇丽,皆石为之。塔前古柏一株,传云汉植。”
盛唐时期,神通寺顺时应势,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据唐《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寺立以来,四百余载,……天下崇焉。”又说:“三度废教无敢撤,塔寺基构如其本焉。”特别是唐太宗的三女儿南平长公主驸马刘玄意出任齐州刺史时,神通寺又一次得到官方的支持,新凿了千佛崖,名扬天下的大龙虎塔、小龙虎塔、殿堂基台浮雕均建于盛唐。
经过唐宋五代的社会大动乱以后,神通寺便走向衰败。金代末年,狼烟四起,神通寺地处战场,破坏尤甚。
元代中叶,随着释教的兴盛,神通寺又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敬公碑》云:“即得大殿、旁庑、僧舍俱一新之……侣众盈千”。此一期间,其下属寺院多达27处,除临近的涌泉庵、九塔观音寺之外,北到河北灞州,南至邹县、滕州,连孟子亚圣庙也皆属其下。可谓盛极一时。
从元至明,未经多大变动,明成化年间,佛教盛行,在位居济南的宪宗之弟德王朱见潾的提倡下,神通寺再度得以发展。据明弘治乙卯年张天瑞《神通寺纪略》碑文载:“……面山曰金舆,桥梁曰通圣。东一台,台之上有浮图,为门四,为方五。西一台,台之上有钟鼓楼、转轮藏,殿凡若干楹,相传为古戒坛也。尚有大殿二:一以供佛及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一以供五百阿罗。天王殿四楹。伽蓝、祖师二殿亦如之。殿之后为方丈,左为禅堂,又其后为法堂,两廊翼列。方丈之左右皆以筵宾客、居徒众。……”
天启(公元1621年)以后,随着明王朝的危机四伏,神通寺也再度衰败下来。
清朝乾隆年间,寺院住持兴寿和尚,无视佛祖之清规戒律,“放荡淫逸,无所不至”,将寺产大肆挥霍,当卖土地近三百亩,盗卖树木不可胜数,神通寺愈加败落。及至清末民初,由于战火频繁,殿堂遭受毁灭破坏,神通寺作为山东最早的佛教祖师道场,最终寿终正寝。
历经1600多年,神通寺几经兴衰,今尚保存下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成了后人研究佛教在山东的发展史、研究古代佛教文化、雕刻艺术、美术、建筑等丰富的实物宝库。
古神通寺的主要遗存
四门塔
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青龙山南麓,金舆谷南口,与殿堂遗址仅隔一溪的台地上。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与赵州桥同为隋代石质建筑之典范,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青石砌成,平面作方形,每边长7.4米。
四面各有拱门,故俗称四门塔。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23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蕉叶,中筑项轮至刹部。塔墙厚0.8米,墙壁刻有简洁的几何花纹。塔心正中筑有石砌空心方形柱,柱上擎16条三角石梁,上置石板拱起,形成方形廊道。整个形体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是单层塔之早期范例。
《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塔室内,塔心柱四面台上,现存四尊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圆雕佛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南面谓保生佛,北面谓微妙声佛,东面谓阿閦佛,西面谓无量寿佛。南北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有手势不同,南面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是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东面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四尊造像神情端庄自然,造型洗练,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的佛教艺术珍品。
据《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有造像记两则。一在南面佛座下,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朔十四日戊辰,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原为亡考生常值佛。”这块题记刻石,据传,清末被古董商盗去,售于大官僚端方,后流入日本(见《陶斋藏石记》)。现佛座下的造像记,是依据原刻石拓片重刻。另一则是:“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乙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主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界苍生,咸同斯福。”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该铺造像亦均残破。
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与四门塔相伴千年。高15米,树围5.4米。清《泰山道里记》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曾被隋文帝杨坚册封为“通灵神松”,清代有诗云:“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残烧五代空,唯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现在九顶松仍然挺拔苍劲,茂密葱茏,与四门塔相互辉映,“古塔松风” 现为济南新十六景之一。
四门塔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是青龙山南坡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建的石塔(小宋塔)塔铭上,称之谓四门石塔。
四门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解放时已残破不堪。东西墙面出现了裂缝,拱门顶部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和下垂,塔内三角石梁全部断裂。塔项叠涩石和塔刹、塔檐,多有损木伏坏风化,塔内佛座倾圮,佛像歪倒于地。为了保护古塔,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从而使古塔得到了妥善保护。
1971年至1973年,作了解放后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首先在塔外围墙增建了九米见方的挡土墙,墙基周围砌筑了护坡石,进一步加固了塔基。同时对塔顶、塔身作了维修加固,塔顶和塔之残碎部分全部照原尺寸更换了新石。断裂石梁用环氧树脂粘接并穿钢筋加固,石拱板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加固,檐口处加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和井字形拉梁,对外墙裂缝、垂裂拱门和佛座也都作了维修。在塔心柱中发现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文帝所赐的舍利,另外还根据拓本重刻了东魏武定二年造像记,仍置于南面佛座之下。
龙虎塔
龙虎塔位于白虎山东麓的千佛崖下,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该塔造型优美,与四门塔古朴的风貌,形成鲜明的对照。塔的平面为正方形,砖石结构,通高10.8米,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基座为三层,每层出挑三层。
塔檐用砖砌筑,仿木结构重檐,檐下有双跳华拱承托,上置复莲、项轮、宝顶为塔刹。优美造型与绝妙超群的高浮雕相辅相成,显示着盛唐雕刻、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是雕塑家们的宝贵研究资料,亦为我国稀有之建筑。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
千佛崖在神通寺遗址白虎山腰的石壁上,这区造像由南至北长约60多米,大小石窟100多个,现存佛像210多尊,造像题记46则,年号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是山东唐初造像遗存中的珍品,从保存完好而言,为山东省唯一的一区。造像者的身份有贵族,有平民,有僧侣,贵族如南平长公主,驸马都尉刘玄意,赵王李福,上骑都尉刘操等,大都是为亡父母、兄姊、儿女及其亲属“祈福”而造。
这些造像多数完整,造型生动活泼。从题记看,造像是由南向北镌凿,大约用了60年之久,开凿成现在的布局。在这区造像中,最大者有五个石窑。由南向北,第一号石窟内有跏趺坐佛一尊,高约1.78米,面相丰圆适宜,胸部扁平,眉清目秀,头作螺髻,外套对襟而敷搭双肩式的袈裟,腰间衣带作小结。窟顶作木建筑的椽屋檐,为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南平长公主为其已故的父皇唐太宗所造,这尊造像,造形构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艺术造诣之高,为古今人士所称道,它是千佛崖造像的代表作之一。二号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75米,底宽1.29米,为千佛崖造像中最大的一躯。左边石壁上还有小佛像八尊,旁有显庆三年的造像记载。三号石窟内坐佛三尊,高约1.75米。四号石窟规模较大,窟门中央雕有石柱,内造坐佛二尊,高约2.6米,是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所造,题记为:“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窟内壁上还凿有小佛和立菩萨,菩萨的璎珞精细复杂,全身腰线轮廓欹斜玉立,栩栩如生,令人感到是一位宁静慈祥的女菩萨。第五号石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6米。除这较大的石窟外,其余小的石龛、佛像罗列满壁。受雨水侵蚀的亦为数不少,如驸马刘玄意造像中的天王像,即已受到严重侵蚀。
千佛崖造像是神通寺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我国唐初造像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之一,对研究古代佛教雕刻艺术有很大的价值,它在山东佛教艺术史上占极为重要的地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建筑基础台
该基础台,是唐中期遗物。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面边长12.65米,南北为10.77米,通高0.75米,台上下各分对称三层线脚,砌成束腰“须弥座”式。北面束腰,共有石柱15条,分成14界格,东面仅存一格,西面7格,南面3格。每界格中刻成壶门小龛,龛中刻有伎乐人物,有拍板、琵琶、排箫、笙、腰鼓、长鼓、箜篌、院咸等,有来自古印度艺术的共命鸟和手托孔雀的壮士,整个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中唐雕刻艺术之精品。
这一古建筑基础台,已被淤土埋于地下几百年,1964年9月,清理塔基淤土时被发现。为保护这一古文物,政府拔专款于1980年,绕着基台西、北两面新建一道长廊,一座方亭,不仅保护了文物,为游人设置了乘凉休息的地方,同时也为神通寺遗址增加了新的景观。
小唐塔亦称小龙虎塔
该塔原在突泉村皇姑庵内,庵早已荒废,为了妥善保存,于1972年移于神通寺青龙山西麓一台地上。塔为平面方形的密檐式石塔,原为七级,现存六级,通高3.86米,双层须弥座高1.44米,束腰部四面均有精美浮雕。
塔身是由两块石料拼对成的方柱体。南面辟券门,直通塔室,内雕一佛二僧二菩萨,皆面额丰满,衣纹流畅,雕刻精细。门外左右各立一天王,均穿盔甲,足踏鬼魅,酷似盛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形象。券门上饰火焰形门楣,正中雕虎头,左右各一莲座上,分别坐弹琵琶、吹萧乐伎。门饰上方莲座上结跏趺坐一小佛,其上雕出四龙,中间二龙作穿石状,从壁中穿出半身,口里吐出的水直落小佛头上,构成了“二龙浴太子”的精美图案。塔身四角还各雕一盘龙柱,但残损较甚。塔身东面刻有“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丁巳,二月辛丑朔八日戊申,大浮图主贯王,兄李生、弟李成、弟文剑等,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普为法界苍生,咸同斯福。”的塔铭,因此知塔建于盛唐。这种形式的小石塔在唐代较为流行。此塔造型纤小,配以精湛的高浮雕装饰,更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小宋塔
小宋塔亦称绍圣塔或青龙塔,位于青龙山南麓,四门塔北面约60米的山坡上,为一方形三层石塔。整个塔身置于凸起之自然石块上,通高4.71米。底部为一块整石刻成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基座,长1.38米,宽1.30米,高0.58米。台基南侧刻有楷书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记。题记称:其父好儒,其母好佛行善,均寿高80多岁,无疾而终,虽值炎热天气,但蚊蝇不近其身……该塔虽不华丽,但为神通寺宋代建筑之仅存。
墓塔林
现存墓塔林,是神通寺自金以后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在塔林存有墓塔46座,墓碑15通,也是我国佛教寺院较大的塔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博物馆”。其中以石塔为主,辅之砖塔,造型各异,丰富多彩。其中元代泰定二年《清惠明德大师敬公山主寿塔》,明代嘉靖五年《成公山主塔》是汉代阙式之风格,在我国现存塔林中为之仅见,考古专家对这两座墓塔都有较高的评价。
神异井
神异井,是神通寺僧众用水之井,井深5.26米,水质甘冽。据碑文记载:“其处乏水,禅定之次,(朗公)闻地下有水声,俾穿掘,果获甘泉,迄今以为神异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