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龙洞山原龙洞寺旧址侧有一鹫栖岩,岩巅矗立一座七级石塔,高10米左右,塔形如西安大雁塔,名报恩塔,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塔下舍利室中有舍利数十粒,塔正面嵌济南王澄书《报恩塔记》。

报恩塔是四方锥形石塔,塔刹粗简;大雁塔是砖仿木四方阁楼塔,每层都有拱券门
洞,塔刹瑰丽。两者唯一相似之处就是都是七级,说报恩塔仿制大雁塔,实在牵强。

报恩塔塔刹的刹座、刹身均为片石叠置,刹顶为宝珠状。
关于此塔的由来,一直被讹解至今。书生赶考落难得龙洞僧人搭救,科举高中后报恩建塔之说实属民间传说,塔下埋葬着数十粒舍利不假,但到底是谁的舍利?北宋末年的林棣是今天的惠民吗?只有找到足够的文献记载,这些谜团才能彻底揭开,目前能找到的文献,就是塔身上嵌的王澄记于政和年间的《报恩塔记》。

關於報恩塔的民間傳說
根据《报恩塔记》记载,此塔为讲经僧宗义出资所建,宗义并非龙洞寺僧人,缘何来此建塔,不得而知。因“崇礼佛教,回向报恩”,命名报恩塔,按照碑文记载,建塔时宗义应该尚在人世,所以葬的舍利应该不是宗义的。

嵌于塔身的《报恩塔记》

《报恩塔记》拓片


塔之南侧,有一残像(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右侧为金皇统癸亥年(公元1143年)《白云庵主庆八十礼塔会碑》,此碑是為慶祝宗義80壽辰而立,碑文介紹宗義的身世和功德,宗義俗姓楊,棣(惠民)人,宋元祐三年(1088年)為僧,曾傾囊建此塔。目前該碑字迹漫漶,乾隆版《曆城縣志》金石考中收錄其部分文字。


“和尚修塔”题刻,无款
《报恩塔记》
林棣开元寺东大圣院讲经论僧宗义,行业特异,所在有闻,意谓三界拘碍,邪宗莫能越;六道升沉,世智不可逃。使三界不能拘碍,六道无以升沉,一谢迷津,永登覺岸者,惟吾佛之教也。故恩若虚空,无有限量。又念君以安治,亲以生育,师长以诲導,檀信以资给,此恩不报,何德可酬?遂罄所有,於齐之龙洞山寺鹫棲岩顶,葬舍利数十粒,起石塔七层,置观音像於龛中。又尽以昔日讲经论读诵功德,回向报恩,故名之曰“报恩塔”,以成其志也。当知登是岩,瞻塔礼像者,知恩不可忘,则忠孝廉耻之心不待劝而后发矣。况明眼洞照之士,观晴天烈日,殊非外物;层峦秀岭,皆出自心,色聞浅深,纵群花之开落;声传远近,任幽鸟之去来。万异千差,惟一真界,则又以法报恩者也。今集斯胜利,上祝圣寿无穷,法轮常转。更愿父母师长、一切含灵,同登极乐,亲礼弥陀。
时政和六年岁次丙申四月吉日
济南王澄记
修塔讲经论僧宗義
龍洞山管勾僧德彦
曆下徐儀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