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2016-11-20 16:45:21)《少年时代》
会发这篇评论,是因为实在被央视六台的编辑气坏了。本来《少年时代》就该是一部静静看完,默默感慨的文艺小片,实际上看完就是这个感想。但屏幕下打出的推荐文字真的让我无语啊,这些央视的编辑在写推荐时能不能先了解一下影片?好歹它也是金球奖啊!
这电影导演拍了12年,其实每年并没有花多少时间,但是演员们(尤其是小演员)受时间的洗礼效果比较明显。从而从视觉上清晰地捕捉到了岁月的痕迹。电视台的描述是“描绘了男孩16-18岁的成长历程!”我对某些笔误其实比较无感,让我冒火的是,电影之前的推荐描述是什么:“一个天才少年注定不平凡的青春岁月!”——这是反讽吗?
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少年成长史。对,他有摄影天赋,那又如何?就像他高中摄影班老师说的:“我很担心你,因为交上来的照片不错,你是有天赋,但有时天赋连杯咖啡都买不到
……”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和每一个人一样。他困惑,反叛,但又遵循规则,他没闯祸也没创造什么奇迹。他追到姑娘,也被姑娘甩。他像所有人一样追问:“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莱坞大片,如果去掉这个12年的噱头,这就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片。就像这影片所推崇的一样,尽管如此,这也是人生也是一部值得欣赏的好片子。
这里面有很多不错的细节,充满趣味和寓意,有黑色的有五彩斑斓的。男孩父母的两种生活选择都不是完美的,有各自的代价。很多人会觉得父亲真人真棒,会沟通,会音乐,和善,和孩子基本没代沟,从不强求孩子们什么,实际上最后他的结局也很棒,他娶了一个懂音乐的虔诚家庭里的好女人,而孩子的母亲一心掌控人生,争取更好的生活,却又遭遇了两段失败的婚姻,最后看似一无所有。从一个做了父亲的男人的角度来说,这个了不起的女人带大了两个孩子,她虽然唠叨刻板,但正因为她的陪伴,两个孩子才健康长大。嬉皮士一样的好父亲,其实只是偶尔客串。当然,他也做的很好了。影片最后那个墨西哥水管工向教师妈妈道谢,正是因为她当年的一句劝导,让他去上了学,改变了人生。
做了老师之后,才会意识到,有时候自己很认真对学生讲的那些废话,和当年自己老师说的一模一样。电影里有男孩的摄影课老师和打工店店长这两个世俗代表。他们和其他影片中此类角色一样,对着孩子们说没人爱听的废话。可在这部影片里,你会发现,他们说的不是废话。字字在理。
然后就是男孩身边的女孩子们,每一个出场,你都会觉得这就是男主角的真命天女了,可时光之轮一转动,就过去了,有些甚至都没有告别的机会。我非常喜欢这种安排。
其他的话不想多说了,毕竟感受因人而异。
推荐一下,如果我是那年奥斯卡评委,我会把票投给《少年时代》而不是《鸟人》,虽然我同样喜欢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