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恋》的味道

(2009-05-10 12:30:22)
标签:

《初恋》

俄国文学

味道

屠格涅夫

文化

《初恋》的味道/沐克

已发表于《北大青年》,欢迎转载

有人说,美国文学是一个涓涓细流的过程,是在积累中铸就文坛巨匠;而俄国文学出世便是大师,特别是生于十九世纪的那些现实主义作家,似乎都把俄国文学的精气神都耗尽了。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打上现实主义的名号,不免会给人一种批判、革命、抗争的形象,似乎总是要揭示、反应、表明了什么。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之前总是觉得他很冷酷,严肃的文笔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作者。可是,读完《初恋》,我却看到了一个害羞的青少年,躲在栅栏后面透过斑驳的树荫,悄悄地看着那个舞动裙摆的公爵小姐。

《初恋》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屠格涅夫1854-1860年期间创作的部分佳作。尤其是最后的两个中篇《阿霞》和《初恋》,一直被认为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初恋》的开篇很有意思,说的是三个人在饭后的一次谈话。谈话的主题是要讲讲每个人的初恋。初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言喻的名词,是一种味道,是一丝回忆抑或是一段经历?——这或许是种芬芳沁人的一种味道,或许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又抑或是一段从未发生的经历。有人会像其中的一个宾客一样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初恋,也有人如同彼得罗维奇一般在本子上写下了这个故事,那年他十六岁。

十六岁的年纪正如沈从文所说的“该长毛的地方也长了,该长肉的地方也长了”,虽然对于女性的形象在“我”脑中尚未成型,但是对于“女性未曾体验过的、说不出的、甜蜜朦胧的,羞怯的感触”,却蕴藏在“我”心里。而这个时候,季娜伊达闯进了“我”的生活里。这个比“我”大五岁的女孩擅于交际,周旋于各色男子之间。她像一个女皇一样,挑逗那些男子,命令他们,似乎又不厌其烦地重复表演着打情骂俏的游戏,这其中也包括“我”。 “我”吃饭想着她,梦中看见她,就连走路也盼着能够见到她。“我堕入情网了”,屠格涅夫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一个懵懂的少年春心荡漾的心理,“我醋意十足,但却狂妄自大,或在低三下四愚不可及,我全然慌了神。”“我”些许微不足道的矜持,在她纯洁无瑕的亲吻之下——“哦,我的天!我心中的爱情之后又以多么强大的力量重新炽烈地燃烧起来!”然而,年少的无知和渺小最终将以痛苦的悲剧收尾。屠格涅夫还是在最后回到了他一贯的冷酷和现实。父亲和季娜伊达的事情曝光之后“我们”离开了那个地方,后来父亲去世后,我本来有机会再见到季娜伊达,却去晚了——而她在四天前因难产去世了。“我开始想为她,为父亲——也为自己祈祷。”

在大多数的描写中,初恋似乎都是一段不完美却是一辈子都会牵肠挂肚的往事,仿佛只有这样子的结局才会让残缺变得美好。郁达夫说那是“水样的春愁”,让你纠结,心痛,烙印成一生的疤痕。那末,为何还是有人像屠格涅夫一样将其述书诵吟?或许这正是印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