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
(2009-04-05 23:45:21)
标签:
挂钟流血战争奥斯卡《格林童话》本杰明娱乐 |
返老还童/沐克
已发表于《北大青年》,转载请注明
北京时间2月23号,第八十一届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将在美国柯达剧院揭开帷幕。2008年的好莱坞电影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惊喜的地方,不过《蝙蝠侠系列》的破记录票房还是显示了这个电影王国不可动摇的强悍地位。今年奥斯卡影片的提名中,小成本和大制作形成了争锋相对的势头。其中,在金球奖中铩羽而归的《本杰明返老还童记》忽然来了个咸鱼大翻身,一举囊括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的13项提名。于是,冲着奥斯卡大叔的面子,我也就不免俗套地跟风来谈谈这个返老还童的本杰明·巴顿。
在我看来,返老还童其实是一件挺尴尬的事情。返得过度,可能会落得像《格林童话》中喝了魔泉的老头子一样,变成了个小婴孩;返得失态,也许会像《福尔摩斯传》中的老教授那样天天夜里都开着裤裆玩滑梯。如此看来,返老还童应该是一件细细琢磨的事儿,可马虎不得。既然逮着了很多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要返的舒心、放心,那也省了像本杰明那样看起来闹心。
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杰明算不上返老还童。比较悲哀的是,他生出来就是一个皮肤极度萎缩,患有一身老年病的“老”小孩。从老至幼是他自然的成长历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有悖于常人的生长规律,仿佛影片刚开始时寓意深刻的大挂钟一样,莫名其妙地倒着走。
本杰明陪着黑人养母住在养老院里,老人身,孩儿心。确切地说,他的还童其实只是面貌和肢体的变化,而心智却遵循着正常的轨迹成长。看着屋子里的老人一天天脱发,衰弱,而本杰明却享受着发育的奇迹。他对着镜子左右照看,看到的是一张日益年轻的脸。正如沈从文笔下的龙儿,“该长毛的地方都张了,该长肉的地方也长了”。养老院是本杰明的庇护所,也是一个老年人的国度,同时扮演着最终归宿的家。人们来过,看过,走过,然后离开。有人在这儿成长,有人在这儿启程;有人在这儿老去,有人在这儿消逝。过客匆匆,惊鸿一瞥。作为家的代名词,养老院是本杰明多次回归的避风港;即使在海上漂流,即使经历流血战争,即使远渡重洋,即使风调雨顺,他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回到这个屋檐下。他在这儿认识了相守一生的Daisy,在这儿学会了弹奏钢琴,在这儿认识了抛弃他的生父,在这儿变成长满粉刺的男孩,在这儿爬上屋顶遥望母亲的墓地,在这儿忘记了说话,忘记了行走,忘记了时间。最后,躺在Daisy的怀里,宛若所有的婴儿一样,静谧且安详地睡去了。
看完本杰明的故事,坦白说在荧幕暗下的那一刹那我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平心而论,片子不坏,但是导演大卫芬奇本身的个人色彩似乎在影片中急剧削弱,明显缺少了《七宗罪》的悬疑和凝重,反而带入了太多他人的影子。在医院的桥段让我想到了《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叙事方法;母亲告诉本杰明“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与《阿甘正传》中的“巧克力”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嫌;片中的奇闻叙述以及类似“挂钟”、“蜂鸟”等显著意象似乎又落入了《大鱼》的套路——当然,既然电影被冠以“奇闻”(curious case)的头衔,多说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未尝不可。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科幻短篇小说。由于体裁的限制,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缺少了作家真实准确的现实主义手法。可是,一个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久之后,我不免也会沾染些感动的习性,至少片尾处本杰明的“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母亲”的独白让我感觉到了眼中的雾气。我有为本杰明惋惜,但似乎他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反而倒有点幸福且幸运地走过漫漫人生,毕竟他经历过爱,有了家庭和女儿,在老去的时候依然有人陪伴——仿佛生来已老也不是件坏事。
最后,希望本杰明的好运会给布拉德·皮特带来一座小金人。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