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ocolin_20
cocolin_20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0
  • 关注人气:5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9-04-05 23:32:44)
标签:

许鞍华

香港金像奖

天水围的日与夜

阿婆

张家安

天水围的日与夜/沐克

已发表于《北大青年》,欢迎转载

芭芭拉史翠姗曾演过一部电影,叫做The Way We Were,这是一部结合些许政治理想的爱情片。当我看到The Way We Are的时候,我误以为这也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爱情片。后来才知道,这是许鞍华的电影,它的名字是《天水围的日与夜》。

天水围,它的粤语发音很像天水外。我在李克勤的一首歌《天水·围城》中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后来,去了香港才知道它是香港的郊区。香港地小,建筑都很高,连住宅楼宇都不例外,又高又密。香港的住房面积很贵很小,类似于电影里的贵姐一家,不足10平的客厅也充当着饭厅的角色,连阳台都没有,晾衣服是在厨房的窗户上挂着。镜头暂停在这个小角落,拉近,聚焦,窗户外面一栋栋犹如火柴盒似的房间,亮着点点灯光。

看许鞍华的电影,情感多于观感,当然她也有早期像《投奔怒海》那样子的影片,然而年过六十的许鞍华似乎更加洗尽铅华,更贴近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如今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仿佛她要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The Way We Are。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没有什么情节的电影,倒像一个阿嬷在碎碎念地跟观众讲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而它确实也是一个普通香港市民贵姐的日常生活。早晨起来去超市卖榴莲,下班后买菜回家,电梯口遇到阿婆打个招呼,在饭桌上和儿子张家安聊上几句,看看报纸看看电视,去为母亲祝寿,去医院看母亲,去参加表亲的葬礼,吃个月饼过中秋,等等这些油盐酱醋的琐碎事情都摆在桌上,摆在观众面前。很显然,这些画面对于很多年轻观众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导演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从百老汇戏院开始放映,她的放映预期只是一周。

故事的前半部分导演稍微设置了一些悬念。我刚开始疑惑张家安会不会是个古惑仔——天天睡在家里,喜欢娱乐版的新闻,回答问题就是“哦”的一声,朋友是一群麻将咖;阿婆会不会是个孤僻的老人,对于贵姐的问候和帮助似乎无动于衷;贵姐和弟弟们是否有隔阂,客气的推脱和经济上的差距?随着影片的娓娓道来,一切迎刃而解,唤醒的是我内心的灵动和感慨。

也许是人生的阅历,也许是年龄的缘故,我却更喜欢这种唠叨式的叙述方式,就连在所有的细微之处,导演也处理得丝丝入扣,包括买报纸,打麻将时大舅看贵姐的眼神,儿子和母亲的对话,张家安和徐老师的谈话等等细节都在不经意间传达着某种信息和情感。毫不夸张地说贵姐就是传统意义上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她带着一颗善良豁达的心,为弟弟,为儿子,甚至是为了一个原本不相识的阿婆,她也毫不犹豫奉献她的情意,始终面带微笑。可是,当她把亡夫的裤子叠放整齐搁在垃圾桶盖上的时候,思念的泪水还是悄然流下。

在充斥着大制作,大明星,大场景的好莱坞式大片的香港电影中,《天水围的日与夜》却小桥流水般地顺畅流淌,富含亲情,包容温暖。就像最后张家安和大舅的那番对话,轻描淡写,毫无粉饰,没有琼瑶式的你哭我喊,也亦无深情款款泪眼朦胧。是啊,这就是我们平常的日子,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寥寥几句却意味其中。

九十分钟的电影,从一个清晨开始,在一个夜晚结束,仿佛一个轮回,也正是象征了天水围的日与夜——没有任何惊涛骇浪,没有什么惊恐悬疑,平平淡淡的白开水似的生活叙述,波澜不惊却重重地扣住了我的心。特别是当片尾黄莺音那首四十年代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响起的瞬间,泪水忽然盈满了我的眼眶。人说电影如人生,越是平淡越是见真。纵使天水围和北京相隔千里,纵使我们也许并不像贵姐一家一样,可是天水围的日日夜夜又何尝不是我们经历的日日夜夜,我们每天的生活又何尝不是简简单单地围绕着家庭在转,在动,在奔波。或许生活真的很难——像贵姐的母亲说的那样;或许生活也像贵姐说的那样“有什么难”。是啊,再难又能怎么办,又能怎么样,再难还是要过,过山过水还是要走过去的,生活还是会继续,还是要继续生活。

_________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那些乐队
后一篇:返老还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