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感悟 |
我在卫生间,听到书房电话响,赶紧出来接。电话里传来朋友的声音:“我打了半天了,你怎么不接?!”我说:“没有啊,我在厕所。”说这句话时,我突然注意到,她打电话经常都会用这种语气,都是以责备开始。譬如“好久不见你了,你现在也不理我了!”“你都把我们忘了,这么久都不联系……”每次一听这语气,我就很惶恐,就要解释、表白,“我没有不理你啊,我只是因为忙,我还一直想哪天约一下呢……”
也许,她要的就是这些话?她其实没有安全感。凡是以这种方式开头的,必然换来对方的解释、道歉,她其实是想听我的解释、道歉,以确认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
看起来是指责,但实际上不是强势心态,反而有点类似于“放嗲”。父母有时候也会以这样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会通过指责、讽刺以及其他消极信息来表达。
譬如,“你又不吃饭,想饿死啊?!”“没看见有车啊?撞死你!”“我走了这么久,你也不给我打电话,你根本就不关心我!”“你老穿这件衣服,是不是故意想显得胖啊?!”“你这次考试才90分,是不是你不行了?”
其实,当父母说出这些难听的话时,他心里并非真的就在诅咒你、否定你,有时候,他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关心,有时候是想证实他对你的评价,放大他对你的赞美,他故意说一句反话,希望孩子来反驳,来辩解,从而给他更多的理由来为你骄傲。有时候,父母不想通过自己的口来直接表扬孩子,也会故意这样说反话。
然而这却是一种不好的表达方式。为什么不能直接肯定孩子呢?这种方式偶尔用一下显得机智,幽默,有亲和力,但用得过多就会招孩子反感,因为这种方式的本质是“放嗲”,是需要孩子来宽慰你的,这对孩子的能量是一种消耗。“你明明知道不是这样,故意要说成是这样,故意要让我来辩解,有意思吗?”
咒骂的话会伤害孩子自尊心,用消极信息来表达关心的,则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消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