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感悟 |
有句老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于是我们很重视体验生活。
那么,什么是“生活”呢?人们很容易把“生活”与“活动”等同起来,仿佛生活就是一连串活动构成的,没有各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活动,就不叫生活。于是,“体验生活”就成了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一个人如果一生中没有一些离奇的经历,仿佛他就从来没有生活过。
但是,人既有肉体和灵魂,生活也就有肉体的生活和灵魂的生活,这两者有时联系紧密,譬如做一件事,身体参与的同时,灵魂也获得感受。但有时却并不关联,有人每天浸淫于各色活动,却犹如行尸走肉;有人虽身陷轮椅行动不便,却活得精彩,令人尊重。对此,作家史铁生就是一个证明。蒙田也是一个证明,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庄园角落里的一个塔楼上,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过就是阅读和思考而已。
生活有很多形态,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吃喝拉撒、工作、娱乐。因而当我们说到要让孩子“体验生活”时,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生活,看不到灵魂的生活,只去热心参加活动,不去关注活动中的心灵感受。意识不到这一点,体验生活就容易变成走马观花,甚至只走了马,没有观到花。
而且,如果我们头脑里没有“灵魂生活”的概念,就很容易对一些有灵魂生活而不善于外在表露的孩子感到焦虑,因为我们以为他与“生活”是脱离的,他有被“生活”抛弃的危险,他不会在“生活”中占据有利位置。于是,我们很可能想去改造他,但这种改造是很难恰当的,反而因为要把他拉入现实生活,而损害了他的灵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