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孩子跨进新学校——《北京青年报》2012-8-28

(2012-08-23 12:38: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感悟

(以下文字是我在《北京青年报》实习记者崔琦电话采访录音记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感谢崔琦,昨天熬夜整理!当孩子跨进新学校——《北京青年报》2012-8-28 采访主题为“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三大转折期”。)

 

快开学了,一批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一个不同阶段的大转折。幼儿园不提倡系统知识的学习,主要以玩为主,注重身体和心智以自然的方式成长,可以学一些东西,但不是系统的学,而是形式自由,在玩中学习。小学的学习任务、内容都不一样,孩子可能出现不适应。

另外,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变了,需要熟悉新的老师和同学,人际关系可能出现困扰;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的压力加大,比如时刻担心迟到,完不成作业等;娱乐减少,竞争加大,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第一次有了分数的压力;纪律性也被随时强调,孩子从此被起来。

孩子7月份还在幼儿园,9月份突然就到了小学,两个月他的身心不可能突然成熟,但整个生活却突然变了,他不习惯不适应,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迟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讲课,作业完成不好等等,都是自然的。这些其实根本不能算是缺点,但老师和家长都往往看成缺点。

老师总有一个心理,就是希望把班级管好,把孩子塑造成他心目中的样子,都认真听课,老实学习,成绩优异。如果达不到,老师会产生焦虑,不仅将焦虑传导给学生,还会转移到家长身上。“请家长”是一些老师的绝招,家长一被请,孩子还能好过?家长又把从老师那里接收到的焦虑放大到孩子身上。家校沟通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但压力过大让所有人都心态失衡,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美好,孩子承受了最坏的结果。

沟通是个大问题,可以说是很多问题之母。新入学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沟通。孩子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经常和老师聊一聊,孩子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困难,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和建议,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等等,都需要相互交流。孩子太小,有的上厕所不敢去就憋着,有的一天不知道喝水,不知冷热加减衣服,具体问题太多了,学习上的问题就更多,不沟通你根本不知道,谈何解决?这里有个误区,一说到与老师交流,很多人就条件反射似的想到请客送礼,搞好关系。其实,大多数时候没有那么复杂,就只需要你怀着善意、真诚,去和老师聊聊。与孩子沟通也是个问题,家长很难做到平等、宽容,设身处地理解孩子,沟通的效果也成问题。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对孩子一定要尊重、理解、呵护,要认识到很多事情是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写字慢,不工整,是因为他的肌肉发育不成熟,手没有力气,控制笔不熟练。这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现在让一个大人左手去缝衣服,去写字,能做好么?很难。如果我们能够容忍自己左手缝不好衣服,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孩子写不好字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简单的反而最难做到。

对于家庭教育,具体的建议都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每一条适合所有人。但是原则不变,只要掌握了精髓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办法。原则就是尊重、理解、鼓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人的成长过程中,早期问题不解决的话,只会越积越多。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也是小时候积累的爆发,一切都有因果。

至于小升初,初一新生,最大的问题还是压力。初中和小学不一样的地方是应试教育变得明目张胆,小学也搞,但还蒙着一层面纱,还得找个名目。到了初中,月考、周考、排名都很正常,每个学生都有压力,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第一名只有一个,即使这次第一,下次不一定还是第一,后面的当然更惨。

有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厌学,这是有原因的,毕竟人嘛,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希望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在现有的体系中已经不可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就只能去寻找另外的方式。不仅是原来的差生,一些好学生千辛万苦进入重点校,却因为大家都好,自己从尖子沦为普通生甚至差生,产生挫折感,调整不好会影响整个心态。

上高中后分化更加剧,表现为成绩和对学科的兴趣上。高中生已是青年,思维接近成熟,学习更具研究性,靠死记硬背很难拔尖。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会思考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个性更鲜明,家长和老师再想“管住”他们已很难。自我意识觉醒一方面能增加孩子的自主性和上进心,但当他对现实失望的时候,则会逃避、叛逆、对抗。

转折时期(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不仅仅是孩子的转折期,也是家长的转折期,他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了,你还能是原来的你吗?如果你不能和孩子同步适应,同步成长,双方就会有落差,有冲突。人是必然要独立的,动物到了青春期都开始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养育孩子不也是为了那一天吗?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