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维兰《文化人类学》,博大精深,读了两章就决定放弃了。不是书不好,而是因为书是借图书馆的,马上要还了,一想到这个还书的时间,心里就有点紧张,一烦躁,就走神,书也读不好了。
而且,许多段落总想在书上批注,做笔记。读书犹如一次旅行,做笔记就是让你放慢脚步,停下来,细细品味,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再美的风景也只是浮光掠影。当然,浮光掠影有时候也能留下深刻印记,但那毕竟只是感受世界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所得往往是有限的。
还是要做笔记,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但却因为不是自己的书而无法实现。我写书常常会用到做在书上的笔记,如果当时没有写在书上,没有做旁批,即使是记在其他的本子上,事后也很难将感想与原文一一对照起来,两方没有联系了,只剩独仃仃的感想,很容易理解走样,有时也无法深入挖掘下去,不利于整理和再创造,很多时候必须将笔记和原文联系起来反复思考,才能把问题想清楚。
而且,读书的时候,一旦有了感想,如果没有及时记下来,哪怕仅仅只是你要放下书,去打开另外的本子,仅仅因为这种状态上的转变,思维就可能受到干扰,正在想的某个问题一下就溜掉了。
灵感有时候只是一个火花,只是瞬间的一闪,如果没有碰巧落到一堆干草上,很可能就永远消失得无影无踪。抓不住瞬间的火花,也就不能妄想燎原。要抓住灵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时随地准备好干草,最好是自己就陷身于干草里面,哪怕是在干草旁边也不行,你以为伸手就可以抓来一把,但很可能就是“抓一把”这个动作,也会把好事耽误了。
必须买书读,书页本身就是最好的笔记本,保证阅读的火花可以随时落在干草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