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借阅率最高的是漫画书,什么《龙珠》《神奇宝贝》《数码宝贝》等等,都是当初鲁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因为我们并不鼓励,他有时甚至只能偷偷去买,东一本,西一本,也不成套。
今年年初,给瓦窑捐书的时候,这些零散的漫画书我没有拿去,不是舍不得,而是觉得意义不大,在我们的意识中,还是总觉得要让孩子学知识,要读正经的书,读了就要有收获。
这次给望宝川筹建读书角,因为家里的书是连锅端来,所以这些“没意义”的漫画书也全部拿上来了。
但恰恰是这些“没意义”的书,受到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仅有的几本也被他们反复地借阅着,轮流看。
往往就是这样,家长很喜欢买的书,孩子并不读;孩子很喜欢读的书,家长却并不买。这也是教育的尴尬吧。不仅仅是读书,在其他很多问题上,情形也大抵如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总是有着天然的对立,或者说天然的隔阂。
我希望能够打破这个隔阂。
打破隔阂的关键在于理解、尊重和沟通。我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所以我很高兴他们来借《龙珠》,至少他们在亲近书,他们从书中得到了乐趣,他们在开始走进书的世界,这是重要的一步。
然后,我也希望他们理解和尊重我。刚开始,有的孩子进门不会问好,出门不会道别,现在已经会了。刚开始,有的孩子借书、还书不会登记,看完书也不会将书脊朝外放回原处,现在也会了。刚开始,很多孩子只借漫画书,现在也开始借字书了。
今天,三个小伙伴相约来借书,其中王曦阳借了本《男孩冒险书》,是一本比较厚的字书。我说:“你真不简单!这本书可以不急着还,慢慢看。”以前一直借漫画的冯文龙也不甘示弱,借了本《鲁滨孙漂流记》,第一次来借书的张骞则借了本《差等生牛顿》,都是字书。我说:“你们三个都不简单!”我奖励给他们一人一颗糖,他们高高兴兴地走了。
昨天村里的“六一”儿童节联欢晚会,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朗诵他们的作文,效果很好,其中一个叫杨磊的,今天又来借书,我问他:“昨天你妈妈回去说什么没有?”他妈妈昨天也在场。他说:“就让我以后继续努力。”我想他已经在努力了!以后,我还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讲讲他们读过的书。好事情只要开了头,就慢慢往下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