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不应成为痛苦

(2009-05-24 18:47:17)
标签:

心灵教育

励志

育儿

书评

杂谈

教育

分类: 我的写作与出版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挨耳光  

    这是一个严酷的世界,孩子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但怎样才算赢,很多人却并不清楚。

    龟兔赛跑,如果比速度,自然兔子领先,但如果比耐力,结果就很难说了。比赛的场地,是山地,还是沼泽,还是水中,结局都会截然两样。孩子们的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的竞赛充满着更多不可掌控的因素,因而,人生的输赢不到最后落幕的那一刻,是无法知晓的,对孩子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在未来很久以后才能判断。

    一个家长给我写信说:“在中国,平凡的孩子是得不到善待的。学校要求的是分数、纪律、尖子,没有考虑孩子内心的需求与渴望。平凡的孩子注定要在学校经过没有尊严的洗礼。而经过这种洗礼之后,孩子们又会拿这种态度对待同学和社会。”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摧残。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一部机器,是批量制造人力资源的行业,其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个泯灭个性的地方。而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都有着各自的生命旅程。当老人们回忆人生的时候,那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谁和谁会完全相同呢?不可能!世界是如此广阔,人生充满无穷的可能性,对于未来,你只能期盼,不可预测,更不可能去精确设计。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按照某种统一的标准去塑造孩子呢?

    标准从来不是死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牛人,随流逐流很容易失去自己,当你按照流行的标准把孩子培养出来时,也许标准已经变了,你的孩子也就过时。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走自己的路的人。

    何况,我们通常所谓的成功,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成功,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这些都能数字化,成功与否,外人一目了然。但内心的愉悦和宁静,却只有自己能够感受。

    一个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四项大奖的13岁女孩,在她学琴的童年时期,曾经3年挨了400多记耳光。打她的是她父亲,目的是为了她好,逼她学琴,结果是她成功了。幸好是成功了,父亲也就没有被追究是否违法,反而到处传经送宝(尽管他送的宝也受到不少人置疑)。

    许多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是在孩子终于获得某个胜利时戛然而止。这个胜利通常是获得某项比赛大奖,或者进入某个著名学府,或者得到著名人物的青睐。

    这就像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成了王后。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以后呢?以后是漫长的一生!戴安娜当年嫁给查尔斯的时候,也是像灰姑娘变王后一样辉煌,让人羡慕。但是最后的结局呢?戴妃死了,王子又娶了老情人。

    任何浪漫和美妙都挡不住时间的侵蚀,家长处心积虑,孤注一掷,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而换来的所谓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许在那一刻,闪光灯放大了它的辉煌,鲜花放大了它的美丽,仿佛这就是成功了,家长就有资格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了。“未来”通常都会被展望得一片光明,仿佛未来必然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但是且慢,世界上当初有两个超级大国,现在只剩了一个,哪有什么绝对的胜利!就一个人来说,一辈子的时间可能比一个国家的寿命还长,要经历太多的事,在瞬间的成功之后,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琐碎的人生,由你自己去过。

    美国发生过一个钢琴神童杀死恩师的事,后来法院判定这个神童是得了精神病,不用负法律责任。他的童年是在十分严厉的教育下刻苦学琴度过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这样的孩子都会精神分裂,但至少这是他得病的因素之一。 

美好完全是个人的感受 

    当年他也辉煌过,也让人羡慕。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为什么家长们还不警醒呢?说到底,我们太缺乏对人的尊重,对名利之类的东西还是看得太重。或许这又从反面说明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普通人生存的压力太大,人们不得不拼命奋斗。

人都是血肉之躯,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是有血有肉的,当我们为了某种目的驱使着孩子去拼命奋斗时,实际上是剥夺了他对丰富多彩的生命的体验,剥夺了他对人生的选择权,剥夺了他的快乐和健康,是对他的囚禁和压迫,我们有这个权力吗?

    而且,即使你有这个权力,你又有能力完成你的伟大理想吗?孩子不是面团,你想揉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现实中,失败的教育比比皆是。

    今年回家过年,先生去参加朋友聚会,回来第一句话就说:“真是想不到,老A的女儿……”我马上接了下半句:“考上哈佛了?!”通常,当别人以不同寻常的口吻谈到某个孩子时,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这样想,何况,老A的女儿向来就很优秀,常常被朋友们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

    然而这次,不是考上哈佛,而是跳楼自杀!老A的女儿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读书,已经大三。

   震惊!这种事网上看得多了,但发生在熟人身上,还是令人震惊!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博士、硕士、老板、成功人士,突然就自杀了,令身边的人不敢相信。是啊,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他们已经比普通人优越很多了啊!我们所认为的“过不去的坎”,都是那些现实的障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不能承受的打击,但实际上,人生又有多少惊天动地的灾难需要你去担当呢?往往就是一些小事构成了每天的生活,是日复一日的琐碎构成了人生的基调。

    这个人生,琐琐碎碎的人生,之所以值得留恋,是因为它有很多美好,但“美好”完全是个人的感受,不是别人所能衡量的。假如这个人生已经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已经不能使你感到美好,那么,哪怕是别人眼中的一件小事,也可能把你压垮。 

教育的真谛,在于解放人固有的灵性,让孩子有力量自己成长 

    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是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在生活,当他渐渐长大,可能就会发现没有自我,没有他自己想要的世界。人最本质的动力来自于自我的觉醒,不仅要活着,要存在,还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已想成为的人。

    人生在世,原本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扮演别人给他指定的角色,无论演得多好,他内心都会失落,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

    人生一场戏。关于人生,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舞台,一个是角色。舞台是我们存在的环境,角色则是自我的表现。我们这一生,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做那样的人,这是每一次人生选择的关键点。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这很重要。譬如网络高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个网络高手,你一坐在电脑前就感到充实、愉悦,感到生命有意义,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但假如你一坐在电脑前就有一种堕落感,你不认为这是你应该过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那么你技艺再高,也是失败。

    人对待自己的家庭,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标准都只有一个—它是不是你想要的!

    “生命是我的/没有人能为我决定”,一个同样选择了绝路的“好学生”生前这样说。不,他不只是一个“好学生”,他是一个人,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

    孩子需要做他自己,而且是做最好的自己,他才有自己的价值,也才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一穷二白,更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杀或者疯掉。这两者都是极端,发生的概率都很小,但假如我们教育失当,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对于我自己的儿子,我并不打算刻意把他培养成一个名人、伟人,孩子有多大的造化,有多大的福分,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只能给他一些基本的东西,有助于他一生平安、一生幸福的东西,这样,哪怕将来没有了我,哪怕他最终不能出人头地,他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快乐,得到力量,得人生的意义。

    无论什么情况下,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更何况,所谓的优秀和卓越,也只有真正正常、健康并且快乐的孩子,才能达到。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改造,而在于发现,不在于灌注进去多少东西,而在于解放人固有的灵性,让他有力量自己成长。这些,就是我在《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心灵强大》三本书中所要表达的。

 

(此文已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514日)

 

成长不应成为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