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杂谈】你当你的标题党,我码我的良心字

标签:
标题党学术良知网络资治通鉴 |
分类: 杂感随谈 |
昨天,老友给我发了一个链接,说,你的文章点击量太低,你得向人家多学学,看这个标题起的,一下子就被推上平台首页。
文章标题叫:《帮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人物,其实不是韩信,而是被史书忽视的他》,作者叫“快乐泊言”。
我说,这肯定是胡说八道,他说的关键人物是谁?
老友说,看,你管人家说的是谁,你不是也想点开看看吗?
我说,也是。
于是点开,原来,他说的关键人物是随何,我在《读通鉴·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之谜》中讲过,随何出使九江国,成功策反了英布背叛项羽,之后,英布确实为刘邦打败项羽出了大力,不过,要论贡献,连英布都难以和韩信相比,该文作者硬生生把随何放到韩信之前,就太离谱了吧。
我说,这种胡说八道的东西我写不来,这种标题我也弄不来。
老友笑说,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你自己不可白读了《通鉴》啊!
我说,好歹我还有点学术良知吧。
讲真,既然在公号上发文,当然也想点击量多一点,为此,也没少在标题上下功夫。不过,就算标题略有夸张,基本上与文章内容还是相符的。我在读通鉴的过程中,文章正文全部来源于通鉴,我是不敢夸张的;我自己的想法,都是以“衣赐履说”的形式表现。而且,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的每一个观点,包括个别与史上已成的公论相左的观点,都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我的推断必须以《资治通鉴》或《史记》的记述为基础;二是我的推断必须符合逻辑;三是绝不故意危言耸听,为夺眼球而夺眼球。换句话说,我读通鉴,虽有吸人眼球之心,但无信口开河之胆。
要是按照这位仁兄的路子,我每天都至少能写出十篇狂文,比如,就以《帮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人物,其实不是韩信,而是……》为例,我可以写:
1.最关键的其实是刘邦他妈刘媪,因为没老太太就没有刘邦。
2.最关键的其实是刘邦他爸刘太公,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刘邦。
3.最关键的其实是那条蛟龙,因为刘太公看见蛟龙伏在刘媪身上,于是生了刘邦。
4.最关键的其实是夏侯婴,因为不是他驾车水平高,刘邦根本逃不过项羽的追兵。
5.最关键的其实是夏侯婴拉车的那几匹马,要不是它们跑得快,刘邦逃不了性命。
6.最关键的其实是丁公,因为他虽然追上了刘邦,但放了刘邦一马。
7.最关键的其实是项羽本人,因为,如果不是他弃用韩信、陈平,刘邦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8.最关键的其实是黄石公,要不是他传授张良《太公兵法》,刘邦怎么能决胜千里之外?
9.最关键的其实是淮阴漂母,要不是她给韩信饭吃,韩信早就饿死了。
10.最关键的其实是淮阴屠狗子弟,要不是他们,就没有韩信的胯下之辱,项羽的人就不会轻视韩信,韩信就打不了胜仗,刘邦就灭不了项羽。
……
你看,我一会儿就可以写出这么多关键人物来,而且肯定也能写得绘声绘色,貌似有理,文章一出,点击量估计也是扛扛的。
不过,我们讲的是历史诶,不是神话诶,好歹得尊重一点史书吧?好歹得有点因果逻辑思维吧?好歹得有点学术良知吧?好歹得有点基本的评判标准吧?
该文作者轻敲键盘,就把随何的贡献摆在了韩信之上,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把目的摆在了标准之前,为了点击量,什么都敢说。而将该文推送到平台首页的编辑,估计动机也不见得更高尚。
我只能对老友说,就算读通了《资治通鉴》,咱脸皮也厚不到那种程度,甘拜下风。
写文章,既有真知灼见,又能吸人眼球,当然最好;有自己的见解,吸引不了眼球,那也没办法;只为吸引眼球,信口胡言乱语,是为文痞,咱实在没那个本事。
罢了,罢了,你当你的标题党,我码我的良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