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有悖常理吗?
(2009-05-21 00:14:10)
标签:
观点
娄义华
评论
社会
随笔
文化
杂谈
作家
|
分类:
杂说世情
|
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有悖常理吗?
娄义华
75岁的徐继植老人向让座乘客赠送“感恩卡”,促成扬州开设“公交让座日”。据扬州晚报报道:第二个“公交让座日”,家住紫薇苑的几位老人印发倡议书,号召全市老人给年轻人“让个座”。看似一件普通的事情,里面却蕴含着崭新的内涵,颠覆传统,打破常理。老人们号召的这一“让”,给时代赋予了崭新的文明新内涵。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给老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是传统,理所应当。谁都有老的时候,尊重现在的老人,就是尊重将来的自己。这个美德毋庸置疑,必须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扬州市的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这个举动着实让年轻人感到惊讶,也让这个社会感到新奇。只有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岂有老人给年轻人让座之理?为此,岂不是违背了“公交让座日”的设立初衷,与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看似有悖常理,其实不然,老人们这一“让”,让出了别样风情,给我们这个社会让出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在我们的传统美德中,这个次序都是自上而下,年轻人要尊重老年人,讲究长幼有序,等级分明。不管老人的各种言行对错,晚辈只有言听计从;无论领导的命令对错,下属只有服从;甭管长辈多大年纪,辈分小的就得按照传统礼仪与风俗给与尊重。几千年来,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依然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中,一直在强制地传承。一旦打破这个本不均衡的传统,就是不尊重老人,被冠以“这个人不道德”的帽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美德正在走向相互平等的渴望。而这次扬州老人为年轻人让座,正是社会美德走向平等的最好诠释。倡导社会给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让座,给于他们更多关怀与爱护,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但是,这一美德的体现,要建立在平等、理解、谅解的基础之上,而不应以道德来绑架。与其这样,其收效甚微。现实的例子给出的答案就是一个明证。全国各地有12座城市设立了“公交让座日”,数量还将增多。其实这个节日的设立,就是对当今社会道德素质的下滑的一个明显标志,让座都要通过政府强制引导,难道不是对物质逐渐文明,而精神文明滞后的最大讽刺吗?湖南公交乘客不让座罚款,北京以奖励来促进让座的道德传播,重庆大学曾发生一起“校车门事件”,引发了“学生该不该给老师让座”的大讨论。是否印证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道德缺陷呢?
社会美德的天平应该建立在平等,不分贵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等票价,乘坐的权利也应相同,把有限的座位让给最需要的人,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体现了“按需分配”的原则。老人让座给年轻人,这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最终决定由谁来坐,取决于个体的实际情况。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摸着良心来做出判断。不管是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还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彰显出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才是设立“公交让座日”的本质意义,希望某一天,这样的节日悄然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老人们的这一“让”,还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错开上下班高峰期出行,也是给年轻人“让座”。年轻人出行时间固定,老年人时间相对灵活。在乘公交车上应当相互体谅,年轻人“尊老”,老年人“爱幼”,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老年人也应当理解年轻人时间紧、工作辛苦,尽量不在高峰期乘车,把社会资源让给年轻人。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既方便了年轻人,又节省了公交资源,这样的老人值得我们学习。老年人在体谅年轻人,我们能不加倍的尊重他们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