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长城只见到城墙,没看到城门和烽燧台,也许没找到正确路线。
据资料,城周家寨城墙环绕于6座山峰之上,总长20余公里,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它既有外廓墙、又有内城墙(俗称二道圈),城中套城,内城中傍山坡分布着大量的石房基遗址,为军事核心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指挥中心。寨内三个高峰上有王家寨、卢家寨、华家寨三个古寨堡,互为犄角,各古堡内的制高点上均有烽燧台。外廓墙底宽3至4米,墙高3至6米,城墙上部残留大量雉堞,有的雉堞还有嘹望孔,内为兵道。古朴的石城墙犹如巨龙,沿着山脊在茂密的丛林中游走,蔚为壮观。主寨和3个寨堡共有10个大小不等的寨门,周家寨的四周临道路和河口处设有若干哨寨,外部山脚,延伸的边墙东侧连接大军门,扼守东线古道;西边连接大清门,扼守板山坪通往内乡马山口的古道;建筑结构错综复杂又浑然一体,固若金汤,显示出周家寨是攻防兼备,以屯兵防守为主的军事防御工程。
链接:寻找楚长城(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12期 作者: 成志平 税晓洁)

《诗经·小雅·出车》有文:“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有学者考证,这段文字就是关于我国“长城”的最早记载,并言明北方长城的作用在于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掠。从公元前7至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征战不断,于是各国纷纷在自己的边境筑起长城以自卫。关于先秦时期各国长城的具体位置、修筑年代等,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争论,我们在图中标明的修筑年代和位置,也只是其中的一家之言。
经河南省南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等17个县市基层文物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河南境内初步调查出1026座疑似楚长城遗址。经考古调查确认,河南的楚长城遗址可以分为北线、东线和西线:北线自伏牛山主峰尧山沿南阳盆地北部边缘的伏牛山支脉向东,在今天的平顶山市鲁山县、叶县、舞钢市与南阳市南召县、方城县等地均有分布;东线自平顶山舞钢市石漫滩水库东端龙头,折转向南,分布于驻马店市泌阳县东部的五峰山、塔山、白云山、铜山一线;西线虽然调查了大量的山寨、古城址和烽火台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