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泉寺位于卫辉市西北20公里处太公镇的霖落山上,因近香泉而得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时这里原是魏安厘王的离宫,规模宏大,但经破坏早已荡然无存。该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始建,隋大业五年(公元608年)重建,唐垂拱元年(
公元685 年) 再建安禅师砖塔;唐开元十六年( 公元728 年) 开凿千佛洞石窟 。寺院依山势分东、西两部分,中间由山沟所隔。6
世纪中叶,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就曾经到此讲经传播佛教文化,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疯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疯病人,开启了中国佛教慈善、医疗之先河。1939年,香泉寺部分毁于日本侵略军手中,后在文革“除四旧”的浩劫里,香泉寺遭受了灭顶之灾,大殿被拆,精美的佛像被破坏。


香泉寺西部分是寺院的主体,根据明重修香泉寺记碑上的描述原有山门、钟鼓楼、尊胜佛塔(又名安禅师塔、千佛塔)、稠禅师殿及配殿、稠禅师石塔、玉皇殿、古佛殿、地藏菩萨殿等。经过上百年的破坏,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破坏,已面貌全非。

在
通往西寺的半山腰有数十个石佛龛,大多数龛内无佛像,只有这个最大的石龛中保留了7
尊石雕造像,因时代久远,保留的石雕造像风化严重已无法辨别佛像造型和判断年代了。

西寺的山门、钟鼓楼现已无存,仅有砖堆可证曾经的显赫。玉皇殿、古佛殿、地藏菩萨殿等虽有保留,但并非原物,而是近年来新建式样杂乱的仿古建筑。

寺院内保留千佛石阁一座,清康熙元年所立,通体石质,石阁由三部分组成,阁座为须弥座。阁身高4.4 米,为长方形,正背两面各雕佛像150
尊,共30 尊,碑上横书篆体字“ 南无十方,三世诸佛”。中间篆字,正面“ 独尊苍天”, 背面“ 流祥云旦”,
上为歇山式阁顶。整个千佛石阁通体比例恰当,石阁主体阁身突出、雕刻精巧,佛像刻画细致,是难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稠禅师殿前的石碑底座

现存的稠禅师殿仅存莲花柱础的遗址,从地面遗迹看应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前的尊胜佛塔已难寻踪迹。

寺内有稠禅师石塔两座(
其中一座残毁严重)。石塔残高3.65 米,呈正方形,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塔座四周有浮雕天王像12 尊( 面部均残)、乐舞人8
尊。塔身正面中间开圆拱形窟门。塔门两侧各雕天王,上部雕有飞天、祥云。



东部分位于山之半腰的平地上,根据明重修香泉寺记碑上的描述该部分应是以千佛洞为主的石窟院。石窟院东侧是陡峭的山崖,西面是幽深的劈山救母沟,沟内自古有溪水从石隙涓涓流出,“
穿云越石,飞溅壑崖,泻成瀑布,映出飞虹悬空,气象万千”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

由山脚踏青石台阶可登至“南天门”, 这是一座高4
米两柱的石坊枕崖而立,两面横额镌楷书“淑海香天”为孙征澜题,上为凸雕花卉人物图,坊柱有挂轴楹联“西天既许分东土,
南海当移住北方”,该坊造型简易朴实,设计科学,雕刻精湛,为官式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

该坊注重细部的精雕,雕刻手法以线刻为主,人物花卉,线条流畅,刀工细腻,而且把高浮雕的结构和特征表现得更为准确。


千佛洞内雕刻有众多的佛像,唐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建,高、深各3米,宽2.5米,北壁184尊,南壁71尊,共有270尊佛像。这些佛像千姿百态,令人翘首称绝。

释迎牟尼的严肃祥和,菩萨的温和妩媚,阿难的朴实谦顺,伽叶的深沉认真,天王的威武强壮,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石窟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研究唐代石刻造像少有的实物例证,是唐代佛教石刻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千佛洞北侧筑有石方池,方不及丈,为泉之源。泉水由石佛脐孔和龙口中流出,因泉水涓涓不息,清凉幽香,故名“
香泉”。泉旁石崖造上,有窝臂书“香泉”二字,
在其上部有阴刻篆书“潞国亲笔”。旁有线刻麻姑像,铁笔流畅,气韵潇洒,衣带欲飘,形象生动。署名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有“昊带当风”之誉。



山路尽头有一处自然山洞名为洗心洞。这里曾是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在6
世纪中叶创建了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座麻风病院——病人坊的遗存,这里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慈善医疗机构,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称。

洗心洞不算太大,进深20余米,最宽处也只有4-5 米,最深处仅能容下一人。洞内四壁光滑,在夏季洞顶常有泉水渗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