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游历中岳胜迹:会善寺

标签:
微卫星摄影嵩山会善寺杂谈 |
分类: 人文风俗 |
白玉阿弥陀佛
附录:登封会善寺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刘齐/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报,)
会善寺还有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外跳五铺作重拱双下昂,模仿宋代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后尾是卡接的假昂尾,没有宋代通昂的实用价值高;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而不是和相邻的斗拱后尾互相交叉;梁架带有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饰粗糙;檩、柱也有同样特点;殿内作减柱造,即当心间减前金柱两根,次间减后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袱搭牵,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会善寺山门西边山坡上的净藏禅师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亭式砖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由基座、塔身、塔顶组成,平面作等边八角形,通高10.35米,坐北面南,立于台基之上。自台基至顶约9米,基座上部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面均雕壸门,下为四层台的基座素壁;塔身每角砌出壁面呈五角形的倚柱,柱头承托一斗三升斗拱,两柱头之间用人字拱。塔正面南向为拱券式塔门,可入塔室,塔室平面亦作八角形,顶为穹窿形,以八角攒尖式收结。塔身北面嵌净藏塔铭一方,东西两面各作仿木结构门窗。其余各面砌破子棂窗或人字斗拱;塔顶由叠涩砖檐、砖雕花纹及火焰宝珠组成。
净藏禅师塔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净藏禅师塔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结构建筑”。早在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也都曾指出:“唐代砖石结构的墓塔中,采用木结构式样最多的,只有净藏禅师塔一处,盛唐木结构的式样,可由此推测一部分。但单就平面采用八角形一点而言,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资料里,没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
另外,位于寺东300米的柏林中,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琉璃塔,即佛定意公和尚塔,它也是嵩山独有的一座琉璃塔。而在佛定意公和尚塔西边的两座清代楼阁式砖塔不同寻常,给古老的会善寺增添了一些谜。这两座清代楼阁式砖塔均为砖雕,形制相同。其中,东边的为丛首杰尊塔,西边的为普度林上太尊塔。两塔皆嵌有塔铭,东塔为“浙江兰溪弘宗青霞丛首杰尊窣堵坡位,康熙六九年立”;西塔为“山东清源传律普度林上太尊浮图位,康熙六九年立”。我们知道,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这“康熙六九年”从何说起呢?笔者曾对此做过调查和分析,并请有关专家学者予以解疑释惑,到目前为止,关于“康熙六九年”的释读有以下三种。这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孰对孰错,莫衷一是。
第一为“康熙六九年”就是“康熙六十九年”,即雍正八年(1730)。之所以是“康熙六九年”,是因为会善寺位于嵩山南麓积翠峰下,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以至到了雍正年间仍然使用康熙年号。缺“十”为遗漏所致。第二为“康熙六九年”就是“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第三为认定两塔铭为“恶搞伪作”。而在由郑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郑州市志》和《郑州大辞典》在有关“会善寺”的介绍中,却赫然写着:“丛首杰尊塔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林上太尊塔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佛定意公和尚塔的塔铭为“曹洞正宗三十一世后,开山和尚上佛下定意公之塔,康熙六十一年孟秋立”。会善寺中,另一座建于清代的性洁和尚塔的塔铭为“曹洞正宗四十一代上性下洁梅公大和尚之塔,大清光绪三十年孟冬吉日立石”,立石日期也远比“康熙六九年立”详细,这又是为什么呢?
无论怎样,这位于“天地之中”的会善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物我合一的美,还有叹为观止的古,以及捉摸不透的谜,或许这就是这处世界遗产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