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2014-04-30 13:48:29)
标签:

微卫星

摄影

浚县

泥咕咕

泥塑

分类: 休闲娱乐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又形象地称之为“咕咕哨儿”。小时候,父亲到城里开会会带回些泥咕咕,那时的泥咕咕多是燕子、斑鸠之类,没有现在的种类多,个头也小。每人拿一个放在嘴里吹可发出不同的声音。浚县泥咕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带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它用当地的黄胶泥制作,即先把土晒干磨碎,用箩筛成细粉,掺水泡制,再掺入麻纸,用木棒捶打。这样的土捏时不粘手,干后无裂缝,皮薄且坚硬,声音脆亮悦耳。泥咕咕以黑色为底,再彩绘上白、红、兰、绿、黄等颜色,使泥咕咕更具审美价值。2006年5月,浚县泥咕咕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几天,在2014中原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看到了家乡的泥咕咕,很是亲切,特留影几张。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原创】浚县泥咕咕:来自泥土的声音

 

附录:浚县泥玩“泥咕咕”地域性特色探究辛丽亚,西北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浚县泥玩“泥咕咕”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种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历史悠久,题材广泛,色彩艳丽,制作材料独特,造型简洁,朴拙浑厚,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地方特点。它的发展也与其地方风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泥咕咕  地域性  简洁   朴拙

    泥塑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各个朝代依然在社会上流传不衰,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最著名的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的白沟、山东的高密、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各种泥塑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不甚相同。河南浚县泥咕咕的主要集中产地在城关镇杨圯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题材广泛,装饰色彩艳丽,它用黄河边的黄胶土作原料捏制各种人物、动物、飞禽等,其造型简洁、略貌取神、高度夸张、不做过多自然主义的精雕细刻,主要传承了汉代艺术文化风格,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地域特征。它的发展壮大也与浚县地方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悠久的历史

    每年的正月初六到二月二,浚县的庙会上到处可见摆放整齐、形态各异、色彩艳丽的泥咕咕,究其历史,可追溯到隋代。浚县古称黎阳,地处黄河故道的豫北平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公元716年9月与隋军展开激战,争夺黎阳仓,隋军大败,瓦岗军也伤亡惨重,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的手下一员将领杨圯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提﹙今杨圯屯﹚,屯兵垦田,休养生息。传说杨圯的军中有会做泥塑的艺人,常捏一些骑马的兵将,以缅怀死去的战士,后来军中一些人就地安置,这种艺术就逐渐流传下来,发展成一种地方性民间艺术。

二,题材广泛、设色艳丽

    “泥咕咕”种类繁多,在瓦岗军起义这一特殊事件的影响下,“泥咕咕”中有海螺、战士、战马、骑马人、花哨哨等表现军事的题材。还有人物、禽鸟、动物和神灵怪兽题材。人物类有拟人化的十二生肖、《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列国传》人物等。禽鸟类有燕子、斑鸠、鸽子、麻雀、孔雀、鸳鸯等。家畜类有猪、马、牛、羊和公鸡等。神灵怪兽类有龙、凤、独角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人在泥玩具题材方面不断创新,增加了娃娃抱鱼、娃娃抱桃、娃娃抱莲花等题材,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如意。为了反映近年来的新变化,他们又增添了“白象驮万年青”,寓意万象更新。并在形式有也有所创新,由原来的单一体向组合体过渡,如王兰田在狗年来临之际推出的新品种绅士狗、斑点狗,其中一只小狗用两只小爪子温柔地捂住另一只小狗的眼睛,叫《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非常可爱。宋学海的《戏说当年》,更让人拍手叫绝,惊喜之余不由得赞叹艺人水平的高超,此组泥塑由三只猴子组成,中间的那只老后张大嘴巴、手舞足蹈、夸夸其谈,不正是在吹嘘自己当年的辉煌吗?右侧的那只老猴则低头哀叹、情绪低沉,似在感叹自己的沧桑流年,右侧的那只老猴则挺胸扭头、双目含情,似在追忆当年的美好时光。

    浚县“泥咕咕”的用色很有特点,装饰纹样也随意、概括。老人们常有这样的话“花无正色,鸟无正名,画花不易太复杂,取个意思就行”,“翅膀上画朵花,动物背上画蜈蚣,鸟背上画七点梅”等。它一般先以黑色作底,因为黑色在民间为正色,而且从色彩学上说,黑色沉稳,配上任何色彩都不会显得轻飘和外跳,然后再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描绘各种装饰图案,除了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之外,几乎都是花草纹,花草纹依据装饰对象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也无定法。它的种类主要有兰草纹、鸟羽纹、菊花纹、孔雀尾纹、荷花纹、葵花纹和桃形纹、柳叶纹等。其用色,简洁稳重而又显得五彩斑斓,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独特的制作材料及工艺流程

    地处城关镇的杨圯屯村村前屋后的黄胶土就是制作泥咕咕的主要原料,这些黄胶土天然含胶性大,用它和泥捏制泥玩具有不易开裂的特点,农民们就地取材,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制作出各种各样惹人喜爱的“泥咕咕”,它一般要经过一下几道工序:

    取土和泥:找一合适地方取土,把黄土晒干,用筛子筛过之后,掺水和泥,和好后还要多次摔、和、捶打等,将泥中的空气赶出,以防焙干时开裂。和成的泥黄中带红、细腻、柔软、又不粘手,由于泥中天然含胶,所以制作的玩具不易开裂,经过烧制后,就更为结实。

    捏制:泥咕咕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模具制作、手工捏制、手工和模具相结合、以及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等四种制作方式。在捏制“泥咕咕”时,先捏出各种大的基本造型,再用一头尖和一头扁的竹棍儿在各种造型上雕制眼口耳和花纹,然后依据具体的形状,选好合适的角度在不同的部位扎眼,使得嘴吹出声音,最后进行捏制整理,突出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此过程是表现物象动态形状的关键步骤。

    晾干和焙烤:泥玩具捏制完成后,在阴凉处晾干或在炉台上烘干后着色。

    着色:着色是表现对象视觉形象的重要一环。颜料中的黑色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现改为墨汁﹚,其他颜料如白粉、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有的加入蛋黄调配﹙现改为水粉颜料﹚,笔多为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色,待底色干后,再用毛笔绘制装饰图案。现在常以清漆覆罩,为方便于收藏均放入高约一米左右的小砖土窖焙烧。

四,造型简洁、朴拙浑厚,传承了汉代艺术文化风格

    浚县“泥咕咕”的艺术造型手法和人物形式处理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的泥塑相比,它有着古朴粗犷、注重整体的中原特色及传承汉文化的艺术风格,在造型风格上,例如:骑马人和战马,马的四肢浓缩得浑圆短粗,而马的颈部却被夸张得特别宽大肥壮,马头高昂,威武有力,突出表现了马的雄壮英姿,这种简洁明快、朴拙浑厚的造型风格与1955年出土于河北望都二号汉墓的东汉骑马俑石雕中的马和1974年8月出土于陕西兴平县的东汉泥玩绿釉骑马人哨中的马的造型手法极为相似。在人物形式处理上,例如:小孩和拟人化的十二生肖等,形体造型都是以直立形式展示的,这种造型与汉代“花衣娃娃”的造型,如河北石家庄市西北郊小安舍村发现的跪坐石人石雕中人物的形式处理手法几乎相同,虽然两者年代不同,但却如同出自同一时代人之手笔。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现在在庙会上见到另一种玩具 “木鸟车”,其造型与出土于河南南阳汉画像石《许阿瞿画像》中的一儿童左手拉的木制鸟车的造型也很相似,这种种现象表明,浚县“泥咕咕”传承了汉代的文化艺术风格。具有继承性。

五,香客的宠爱和浚县庙会规模的扩大使得“泥咕咕”不断发展壮大

    浚县“泥咕咕”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每逢庙会,香客们都会捎一些回去,孩子们会沿途向赶庙会的人们手中讨要“泥咕咕”,“给个咕咕鸡,生儿又生孙”这种预示添子添孙的瑞祥吉兆的特殊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庙会正是“泥咕咕”得以发展的丰厚土壤。

    唐初,随着崇佛之风的日益盛行。位于浚县以东大伾山的天宁寺大佛重修,它的南侧又建兴国寺,到大伾山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浚县的庙会初具规模。偶然的机会,一个叫杨全的杨圯屯村人带着自己捏制的100多个“泥咕咕”到庙会上试卖,谁知这些泥玩不一会就被抢购一空。从此,他便捏制“泥咕咕”起来,村里人也纷纷仿效,杨圯屯的“泥咕咕”生产渐成规模。

    到了明代,浚县庙会改为每年两次。浚县庙会的更改及规模的扩大,为杨圯屯村的“泥咕咕”生产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这时的杨圯屯村,一百多户人家,家家从事“泥咕咕”生产。

    清代康熙年间,浚县庙会规模进一步扩大,此时杨圯屯村的“泥咕咕”生产更是红红火火,已是300多户人家的村庄,老老少少都制作“泥咕咕”。 “泥咕咕”的品种也有所增加,由原来的单一品种“泥布谷”发展到禽鸟、家畜、泥人、口哨等几十个品种。据统计,此时日销量达数十万个。

    民国初年,杨圯屯的“泥咕咕”开始常年生产,它的销售方式也有所变化,由原来的仅在庙会上销售发展到推车挑担,走乡串户叫卖,销售量的增加直接推动了“泥咕咕”的生产。新中国诞生后,浚县庙会进入了全盛时期。70年代,庙会香客日达15万人,80年代已达20万人,到了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来自各地的游人也加入庙会之中。到了90年代末期,庙会游人和香客人数日达30万人。庙会规模的浩大给“泥咕咕”的销售带来了潜在的且不可阻挡的大好机遇,这时的庙会期间,“泥咕咕”销量日达百万个。

    浚县“泥咕咕”就在这一年一度的庙会中,在香客和游人的宠爱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开辟了一个绚烂多姿的世界,创造了一种自然可亲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美好愿望,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地域风格,被民俗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张道一  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342

傅天仇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曹振锋  中国美术全集·泥塑玩具皮影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刘  波  中国民间美术大辞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浚县志

毛本华  河南民间玩具[M].河南民间美术出版社.198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