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位于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今夏县)令吴愈再次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舜帝陵分为南景北陵两大区,南景区由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三部分组成,北景区则分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2006年舜帝陵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帝陵大门设计成雨后天空的一道彩虹。景区大门左右以大石砌筑,彩虹衔接,象征舜生诸冯,耕历山,舜母遇虹而有舜之传说。也正如舜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雨后思想精神的洗礼。

舜帝抚琴雕像
舜帝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黄帝的第九代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被尊崇为五帝之一。舜生于诸冯(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因品德高尚而被尧选为接班人。继承帝位后,舜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实施教化,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所开创的德孝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

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



重华门


元代献殿、清代享厅

陵冢高9尺,呈现四方形,每边长约4丈,陵上有数千年五指神柏。

陵后为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



寝宫
附录:舜文化在运城舜帝陵公园中的应用
——程朝霞、李光耀、陈莉等,农业与技术,2010,30(5):141-142
1 舜文化简析
1.1 舜文化的由来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一位联盟领袖。“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若窳。”正因为如此,他团结了很多人,“一年而所居成聚”,成为村庄;“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重视道德,是个道德榜样,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因此,舜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
1.2 舜文化的特色
《尚书·舜典》赞之日:“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记》中称颂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如果说,黄帝文化是政体文化,炎帝文化是农耕文化,那么,舜帝文化则是道德文化[2|。
2 舜文化在舜帝陵公园中的应用
2.1 舜帝陵前广场
舜帝陵前广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充分彰显了舜帝的王者风范。舜帝作为五帝的最后一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故而前广场的设计也大气十足。首先是广场两侧按弧形设计的十二根巨型汉白玉龙柱,采用对称的格局。广场植物种植主要规则式为主,广场的设计格局与舜帝陵的主题相一致。广场的圆形喷泉成为视线的焦点,整体高于视平面。十个筑台侧面运用浮雕形式介绍了舜帝盛世全景图:生于诸冯、孝闻天下、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尧帝试舜、纳于大麓、舜践帝位、德化万民,大禹治水、举贤治国、卒于鸣条⋯⋯登上台阶也可在喷泉平台观看舜帝陵景观,舜帝大道成为视线的聚点。
2.2 大门设计
舜帝陵的大门设计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是雨后天空的一道彩虹。景区大门左右以大石砌筑,彩虹衔接,象征舜生诸冯,耕历山,舜母遇虹而有舜之传说。也正如舜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雨后思想精神的洗礼。有了舜文化便产生了华夏文明,如果一个民族没有道德,那它无疑是一个未进化的民族,故而,舜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开始。
2.3 舜帝抚琴雕塑
舜帝对音乐艺术有一定造诣,这追溯到他的父亲瞽叟,有人认为瞽叟曾经就是一个音乐官即乐太师,并且创造了十五弦瑟。舜自幼受到父亲鼓瑟的熏陶,加之天资聪颖,必然精通器乐。古籍中称舜自己制作过五弦琴和形似凤尾的箫,他根据一年十二个月的季节变化,修正了六律,定宫、商、角、徵、羽五声谐以金、石、丝、竹、匏、土、劳、木八声。后来,他与夔合作创作了《大韶》和《箫韶》等大型乐曲,舜后来将父亲的十五弦瑟增加八弦,改进为二十三弦瑟,这样,演奏出的音乐音域更广,更加动听,乐官夔在舜的指点下,模仿百兽的动作,创作了许多舞蹈。
从一些古籍的描述看,场面十分壮观,这些音乐和舞蹈,深受百姓欢迎,世代流传。《论语》中记有孔子说,听了由舜时流传下来的音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3|。琴是礼中的重要方面。早在三代之前,舜帝就曾弹五弦琴,唱《南风歌》。舜帝在位十四年,禅位于禹,又作《卿云黝:“卿云烂兮,糸L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这里的琴也寓意的舜以德服民的教化方式。对称式的结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更加庄重肃穆。
2.4 古柏广场护城河的金水桥
古柏广场护城河的金水桥各自命名为重华、鹅皇、女英向北直通陵庙区。舜帝字重华,鹅皇、女英为尧帝的两个女儿。舜二十以孝闻,三十被四岳推荐给尧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观察他怎样治家,又把九个儿子与舜相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以德和诚信顺利通过测试,舜因勤于政务,终于卒于鸣僚山。鹅皇、女英千里迢迢寻夫并痛悼殉夫,成为传说中的湘妃女神,泪痕化为湘妃竹。这里的三座金水桥象征了舜与妻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凭栏于此,似乎可以感受到舜帝与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金水桥在空间上分隔水面,增加了水景层次。
2.5 历山
先秦至汉代的许多历史文献中,记述了舜帝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发展生产、造福百姓的动人事迹。《墨子·尚贤下》日:“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尸子辑本·卷上》日:“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田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险则为猎者丧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于若父母。”由于
舜帝坚持助人为乐,只要有利于百姓造福于社会的事情,无不躬亲为之,处苦行之,因而在他的带领下,生产有了大发展,社会有了大进步,原始聚落建成了都邑,原始社会形态也朝着文明社会形态跨越[4]。舜帝陵西侧的历山便是还原了舜耕历山的故事传说,沿着后山崎岖的小路可以登上山顶凉亭休憩,在游山之中可以寻找野趣。也可在山后穿洞到达雷泽湖,山中缓缓而下的涓涓细流和亭后侧的“上善”二字的石刻融为一体。上善若水语
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
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舜德为德之大者,为德圣孝祖,他的德行也如那流水深入每个中国人心田。
3 结语
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舜帝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备受尊崇[5J。整个舜帝陵景区布局紧凑,一气呵成,有序幕,有高潮,跌宕起伏,如一曲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乐章。从整个景区的立意布局到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唐晓君.神秘的舜帝陵庙[J].民族论坛,2008,(12):35-36
[2]杜方智.大舜: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1):13-15
[3]张江洪.论舜帝的为政之道[J].文史博览(理论),2008,(1):12-13
[4]韩彦平.舜的历史功绩[J].沧桑,2003,(3):11-13
[5]周永亮.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学习导报,2006(5):22—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