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山位于大伾山西约1公里,紧邻浚县城南面,所以又称作南山。宋代称小横山,金元时称浮龙山,因山有迭峰三层,突出平原,如水舟漂浮,故名“浮丘”。明嘉靖年间,浚县城墙横跨其上,将山分为两部。城内部分建一尼姑庵,又名小姑山;城外部分称南山。山之东西有砂石砌的盘山古道,曲径通幽,树荫蔽天,肃穆静谧。山上遍布寺庵庙宇,亭台楼阁。明建筑碧霞宫(圣母庙)居于山巅,气势宏伟,院内古柏苍翠,清静幽雅。浮丘山引以为奇观者,当首推小金顶。小金顶突兀而立于石峰之上,北边凿有石阶,游人可拾阶而上,唐代的千佛寺石窟即凿于此。

浮丘山东侧有一条青石盘路,宽约5米,陡坡处有“七盘二十一蹬石阶”


这条30年前曾经走过若干遍的老路,一直可以通到碧霞宫的山门处,现在已经废弃了

这座清代戏楼,是还愿者演戏酬谢神灵的地方。农历五月二十五,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善男信女在此演戏酬神表达心愿,柱子上楹联写的是: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半天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巅,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宫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登上月台,在“万物资始”坊后是狮子迎宾,雄狮昂头长啸,母狮慈眉善目,反映了浚县石雕艺术的精美绝伦。山门石柱上的楹联非常耐人寻味:浮丘妥圣灵,峰边伾峙,两道青螺扬峻德;卫水环神刹,涛接淇泉,一泓白练漾神功。意思是:大伾山和浮丘山好象两道青螺,静静地耸峙在古黄河岸边;卫河水自南而来,绕浮丘山脚下北去,它的上游与淇水相接,象条白练自天而降。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指明了碧霞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价值。

跨过山门,前面是莲池上的拱桥,二门为庑殿顶,如意斗拱,结构精巧,造型优美

二门前东西有对称的四帅殿和钟鼓二楼


二门两旁有石鼓石狮

过了二门,两厢古色古香的陪房和参天的古柏、林立的碑碣烘托着高踞平台之上的大殿

大殿面阔五间,由悬山顶正殿和卷棚歇山顶拜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会了北方建筑的雄浑粗旷和南方建筑的雅丽秀巧。前檐下雕龙画凤,精雕细凿;栏板望柱上雕刻的狮子、罗汉形象怪异,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

殿前御道上的青石蟠龙,摇头折尾,呼风带雨,充满了灵气

东西两窗上雕刻着“灵镇东岱”、“光映西池”八个大字

从大殿的西山墙可看到屋檐下精雕细刻


沿大殿东山墙是一排石桃石猴

绕过碧霞宫大殿,迎面屏立三座门楼,正中门上阳雕“琼宫妥圣”,意思是指在这座玉楼仙宫中,安安稳稳地睡卧着碧霞元君的圣灵,这四字为仿宋体,用仿宋体刻门楣在古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主楼为寝宫楼,顾名思义就是元君休息的楼阁,是清顺治年间补建的,它是一座歇山顶式三重檐建筑,因能绕楼一周,又称转角楼。



碧霞宫后门向西北,就是千佛寺,它创建于唐代,因有千佛洞石窟得名,中轴线上有山门、罗汉殿、大雄宝殿、水陆殿等建筑。明代曾一度改为浮丘书院,清朝光绪二十八年,设为农业中学堂。30年我曾在这里读书,那时山门前有两座瓦房当做教室,10年前来时还有,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山门也是又整修过的

这座青石山峰平地突起、自然古朴,石壁上还有远古海水冲刷腐蚀的痕迹,它高4米,长15米,宽5米,被称为山之山

该山四壁有摩崖题记20多处

西壁并排有两个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券形洞口高150厘米,上额刻
"佛国"二字,下面刻有六个巴思巴文,洞高250厘米,穹隆顶,饰有藻井,进深3米,窟内四壁造像990余个,最高的约2米,最小的只有4厘米,佛像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多半已有残缺



千佛寺现存建筑有水陆殿七间,十八罗汉殿五间,两廊各五间。30年前这里曾作为校舍和食堂用,已非佛寺面目。院内有桧柏一棵,高约4丈,围粗7尺余,枝叶茂盛,据测,有千年之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