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地说,博客指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网上写日记。
我开博的过程
我是在2006年1月于新浪开博的,迄今已历三年半,原创博文355篇,平均每三天一篇,大多是真实的生活记录。
其实做个人网页是更早的时候,2004年5月即在上海中投热线花费360元租了个200M的小空间,取名“红雨创作社”,邀约文友王颢、天曦,开几个专栏,主要是为了文学创作。到2005年下半年,突然听说博客这种东西,类似于个人网站,而且免费。于是转而在新浪开博。
可恶的是,上海中投热线知道我不再续费时,竟突然封闭了我的“红雨创作社”,导致近200篇文章不能转出,沉入网海,难觅踪迹。而我大多没备份,实为遗憾。好在回头看,感觉没什么振聋发聩之作,弃之亦不足惜。
博客的几种状态
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人开博?几千万不在话下。看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原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时评、摄影,生活琐记包括吃喝、穿扮、婚恋、育儿、时尚、旅游、星占等等。
二是网摘,毕竟并非人人都是作家写手,不少博主以转载所喜爱的文章,装扮自己的博客空间,闲时品读,怡然自乐。
三是广告,卖化妆品的、卖服装鞋帽的……总之是商业味道十足。
四是炒作。拿名人开骂的,专事标题炮制的,扮嫩装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名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点击率毕竟不能当饭吃
今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加盟了新浪草根博客客服,成为一名客服管理员。在做了一阶段回访后,被调至“草根声音”(时政评论)栏目做群圈编辑,每周二、四选稿。
每一次选稿,总可以接到一些推荐博文。同时,我的留言板、纸条箱也有一些自荐博文。我常常为一些博友的笔耕不辍而感动而钦佩。辛勤创作并无稿费,追求的仅是一种精神财富,一种心灵甘露。
但其间也不乏哗众取宠之作,比如,上海住宅楼倒塌,次日便收到一大批关于此话题的文章。然真知灼见者寥寥,人云亦云者多多,甚至“文抄公”也大有人在。
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标题党之猖獗,令人触目惊心。
什么“某某某倒霉的十大理由”;
什么“某祖贤出家的三大传闻”;
什么“某秋雨,你真无耻到家”;
什么“某子怡,丢尽国人颜面”
……
我说的仅仅是选稿时所遇。其实在现实中,炒作这类糟粕的博客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人每写一篇博文,总要在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处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到处张贴。
我曾在百度一些贴吧看到这样一个帖子,题目叫《惊天爆炸新闻》,点开一看,标题下有一个网址链接;再点开该链接看,是一个博客。
然而从头到尾,也没见到所谓“爆炸新闻”。跟我一样,许多人出于好奇点击后,都惊呼上当,然而博主却已达到目的——收获了几百甚至上千的点击率。
这样的点击率有何意义?
点击率真的能赚钱吗?
其实数以千万计的博客中,真正能赚钱的是万里挑一。
这并不等于说赚钱的博客就是好博客。
我看过徐静蕾的博客,有的博文就几十字甚至几个字,讲她最近去了哪里,累了或者买了一些什么用品的。如《胃不适,休息中》,全文六个字“树绿了,我如题”。就这一条所谓博文,谈不上什么信息含金量,更谈不上可读性、艺术性,点击率近12万,评论1600条。
为什么?因为人家本身是名人。而我们的草根博友,即便通过标题党炒作、处心积虑推广,博客点击率最终上了上几百万或者上千万,就能够成为“名人”吗?我看未必。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功名利禄至上。四处充斥的、无休止的追名逐利,搞得人身心疲惫,到头来追逐的往往是水中月,镜中花。
其实,用一颗平和的心,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或者朋友共享的东西,一定会轻松惬意。我想,开博炒博的浮躁风不会长久的,毕竟点击率不能当饭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