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绩溪:方祠文昌阁琐谈

标签:
徽州绩溪方祠文昌阁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徽州 |
方祠文昌阁在马路边上,去过绩溪的人大概都见过。2017年11月24日,我第一次到绩溪县城就看到这个建筑了。当时没有文保碑,我只能读墙上的书条石,才得知这是方姓“思诚堂”,《思诚堂记》 碑写于明“洪武庚辰奉政大夫遼府左长史程通撰(按:洪武无庚辰年。庚辰年是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明成祖朱棣篡位后为避讳,取消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归入洪武。隆庆六年,刚登基一个月的万历皇帝始恢复建文年号)。嘉庆七年(1802年)岁次壬戌孟冬重镌,邑后学周宗杬沐手敬书。”碑文作者程通因在朱棣造反时上疏建文帝《防御北兵封事疏》,建议如何做好防御朱棣进攻的战备工作。朱棣登位后,有人告发此事。程通父子都被抓并处死。估计程通出事后,思诚堂碑也被毁了,直到清代嘉庆年间重修方祠文昌阁时才重新镌刻。关于该祠堂,道光《绩溪县志》记载:“方氏宗祠在城南,旧名序思堂,缘有明辽王曾赠其祠祖方友彰堂额曰思诚堂在。祠倒重建并入,复用其额,更名思诚,刊记于碑记。见程贞白先生遗稿。”这里原来是方氏宗祠,现在仅剩下文昌阁了,所以称“方祠文昌阁”。“思诚堂”这块匾额是通过程通请辽王写的。
据《绩溪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方祠文昌阁是方氏家族存放谱牒、文稿及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坐落于华阳镇绩溪县华阳镇适之路与扬之北路交叉口。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占地2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二层建筑,高9.5米,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现仍保存原貌,文昌阁平面正方,象征四方如意。墙体封至阁高的三分之二处,向外挑出下层屋檐。二楼四周有可启闭的槛窗。木结构采用抬梁、穿斗两式结合之做法,山墙柱通顶,明间一、二楼柱子错位归安。雀替、梁驮、斜撑等均饰以精美雕刻。结构严谨,小巧玲珑,线条奔放,明快轻松。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思诚堂记》
关于程通,多说两句。他洪武二十三年中举,分配到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辽王府担任纪善工作,记善是明代亲王属官名,掌讲授之职。由于他的忠节,列入明史。《明史》——列传第三十一:“程通,绩溪人。尝上书太祖,乞除其祖戍籍。词甚哀,竟获请。已,授辽府纪善。燕师起,从王泛海归京师,上封事数千言,陈御备策,进左长史。永乐初,从王徙荆州。有言其前上封事多指斥者。械至,死于狱。家属戍边。并捕其友人徽州知府黄希范,论死,籍其家。”
新修的《绩溪县志·绩溪名人》也有记载:程通(?~1402) 字彦亨,号贞白,绩溪人。少时读书彻夜不倦。14岁补县学生。明洪武十八年(1385)入太学。二十三年应顺天乡试第一名,授辽府纪善,悉心辅佐辽王。燕王欲兵变,遣使潜入辽府联络,被程通拒绝。兵部尚书齐泰顾虑辽、宁二府有变,召辽王还京师,通陪同渡海归朝。燕王起兵,通上书防御北兵,擢为左长史。燕王即位后,随从辽王徙荆州。“靖难”后,有卫士告发程通曾上书事,被捕解至京,从容就节。两子亦被处死,家属流放边疆,绩溪老家被剿。所著百余卷,尽毁于官所。永乐末,辽王命人画程通像,并录世谱,亲制赞词,付通弟彦迪带回家乡。明万历间诏襄“靖难”死节诸臣,建通祠于新安卫前。通遗著有《贞白遗稿》十卷、《显忠录》二卷。载《明史》和收入《四库总目》。
本来以为这是最简单的一篇博文,翻查检索资料,折腾了好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