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绩溪:德锦村及汪氏宗祠
标签:
徽州绩溪德锦村汪氏宗祠石川村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徽州 |
从岱下村出来,坐上胡家班车往县城方向,时间还早,到德锦村下车。村里有座汪氏祠堂,原为市保,现在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这个村也是我所住宾馆老板娘的婆家,前面的岱下村是老板娘的娘家,他们夫妻俩都姓汪。这些是老板娘的女儿告诉我的,她从小在岱下村长大。一个下午,不经意间到访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家乡。这个世界实在太小了。
进德锦村,一位大妈带我到汪氏祠堂,说由于我没有单位介绍信,是个人名义来的,不能开放给我看。直接晕倒:现在竟然还有此类语言和行事方式。一句都没有解释,知道频道差了不知道几个,无法交流。但是,鉴于我远道而来,大妈协商了一座舍宅为祠的胡氏祠堂,给我看看,我很高兴接受了。
《绩溪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介绍:德锦村汪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357.19平米,建筑面积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寝堂、偏屋、披廊组成,下堂与寝堂间设天井,汪氏宗祠结构基本完整,宗祠内的狮撑、驼峰、平盘斗雕刻精美,正厅的大梁上书有“大清宣统辛亥年,孟秋月重修榖旦”字样 。
虽然如此,这是徽州一座普通祠堂,能够进入第八批省保,还有个原因。民国23年5月,中共绩溪县委在这里成立。方志荣任书记、章洪刚任副书记,设宣传、组织、民运和保卫部,隶属歙县中心县委,党员有260余名。绩溪县委曾领导农民取得旱田免税和二五减租斗争的胜利,但因判徒出卖,党组织最终遭到彻底破坏。2014年,县政府出资进行修缮。看官当读到这里就明白了,这是绩溪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红保。









离开德锦村,告诉我前面石窾(音近)村有座祠堂,徒步到前面的村子,村名里面的字不认识,问老乡,徽州话听了个似懂非懂。回来后查字典,找不到这个字。请老板娘女儿用普通话给我读了一下,她告诉我,这个字找不到的,我就不再折腾了。公安局门牌大概是用图片把这个拼出来的吧。

有谁能够写出中间一个字,谢谢!

人口政策的演变,这村里的标语是历史见证


张氏祠堂,新建了一半,估计资金跟不上了


门头彩绘有意思

还有戏台


华佗怎么来这里了?



字迹还可辨别

关帝庙有年代了,大约是清或民国


这对联弄得人糊涂了


七姑山,卧佛像

明细很清楚

残存的柿子



再复习一下这个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非妄言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