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孔庙的牌坊
标签:
孔庙的牌坊山东曲阜历史文化旅游 |
分类: 齐鲁足迹 |
曲阜孔庙,世界第一家庙,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另外两处分别是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想要全面介绍曲阜孔庙,写书都要分好几册。因此,想在博客里面介绍曲阜孔庙,难度不小。于是换个思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出来,就避免了时空顺序和逻辑联系的羁绊,可以随心所欲了。写博客最主要的目的是整理资料、整理思路(随着照片再次游览)。我比较懒,如果不是写博客的话,照片还是“原生态”的放在那里。
▲金声玉振坊,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
▲曲阜孔庙棂星门 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坊高10.34米,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
孔庙设门名灵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三字,系清高宗弘历题。建于明代,原为木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铁梁。
棂星,即天田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门上龙头阀阅十二,门中有大型朱栏六扇,大石柱四,下有石鼓夹抱,上装饰穿云板,柱头刻云罐,上刻圆雕四大天王像,柱出头用云板。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额坊明间两层,稍间一层。明间上层与两稍间两侧刻条环花纹,明间中刻二龙戏珠,稍间刻云鹤,正中置圆雕火焰宝珠。明间下层两端浮雕云鹤,中阳刻“棂星门”三字,又刻玉玺方印,系乾隆皇帝手书。
▲太和元气坊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三月,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郑芸建,石质结构,造型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太和元气”四字为明朝进士、时任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曾铣(xiǎn)手书,其意为赞颂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取自《易传》“保合大和,乃利贞”语。古代“太”和“大”相通,“太和”即“大和”。形容气蕴未分的混沌状态。《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沉浮、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洇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认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所以“太和”也就是“道”。“元气”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混沌未分的实体。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原气”构成的。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孔庙中建坊以此命名,是把孔子之道比作太和元气,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德侔天地坊。中间两只天禄,两边是辟邪

右为天禄,左是辟邪

道冠古今坊

右为天禄,左是辟邪
▲德侔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东为“德侔(móu)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4只石雕神兽,中间2只为天禄,两旁2只为辟邪,异常古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他的思想是空前绝后的,从古至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看着像新建的,于是就随便拍一下)
附录:《孔庙的断碑》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917/14/42682_751078.shtml
资料来源:百度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