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雄村:四世一品坊和曹氏宗祠
标签:
歙县雄村四世一品坊曹氏宗祠旅游古建筑 |
分类: 走遍徽州 |
“四世一品坊”屹立在歙县雄村村口曹氏宗祠前,是一座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功名坊。乾隆年间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祖孙四代而敕建的。
牌坊用灰凝石建造,宽8米,高11米,雕刻较为简朴,色调凝重,用料厚实。中间三楼额枋板字匾上刻“四世一品”四字,二楼额枋上刻曹文埴及其父、伯、祖父、曾祖四世姓名及诰赠、诰授一品的官衔。
曹文埴(1736-1800),字近微,雄村人,出生于盐商世族家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仅25岁中取传胪。他在户部尚书位上多年,以办事干练,不徇私情而闻名朝野。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开设四库全书馆,曹文埴为《四库全书》总裁之一。乾隆皇帝称赞他说“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乾隆四十八年请辞回归故里养母,以后曾前后两次专程进京为乾隆帝祝寿。乾隆皇帝念及他的特殊地位和品行,特赏赐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品官衔,加上他的一品官衔,于是就有了“四品一世坊”。曹文埴享年65岁,其诗文、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著有《石鼓砚斋文钞》20卷、《诗抄》32卷、《直庐集》8卷、《石鼓砚斋试帖》2卷等文集传世。
有人说曹文埴更是京剧的鼻祖。百度介绍“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庆寿。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覃恩”二字:覃(音潭),覃恩,意思是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说明皇上对雄村曹氏广施恩泽,故以“覃恩”二字拨款建造“四世一品坊”。这在徽州牌坊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没有的。故曹氏先祖把这座牌坊设立在雄村惟一的进出口曹氏宗祠前,以示尊贵荣耀。
曹文埴子曹振镛(1755—1835),因有其父遗风,早年中进士,深得乾隆、嘉庆帝宠信。嘉庆时官至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据说,嘉庆外出巡视,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个月,故歙县民间至今还流传有“宰相代代有,代君世间无”。
▼“四世一品坊”是曹氏宗祠门坊,绕到后面看,曹氏宗祠现仅剩门厅,后面几进已经倾圮。旁有祭祀曹祥的“都宪公祠”。都不开放,不得进入。
前一篇:歙县雄村:四世一品坊和曹氏宗祠
后一篇:歙县雄村:竹山书院(国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