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琐语
入行以来的第四个岁末,出差中。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获悉自己在公司15周年纪念活动中被评为“十佳咨询师”并荣获“优秀文采奖”,是唯一获两个奖项的员工,我深感荣幸。据闻公司在北京组织了颁奖典礼,而我因在遥远的云南未能参加,那就留下一点文字,算作获奖感言吧。
2004年
第一个咨询项目是跟着“彬哥”,在冀南一个乡村之中。说是乡村,那是一点也不夸张,出了厂门,就是农田。现已在国内某大型地产公司高就的彬哥可谓我的启蒙老师,早年曾在佳能供职的他是咨询顾问中难得一见的理论专家,在彬哥的指导之下我较系统地掌握了人力资源的主要理论。我和彬哥提交的项目创新成果,“团队薪酬总额浮动法”获得了2004年度公司项目创新二等奖。

图1:在炼钢厂的混铁炉前
项目结束返京没几天,又进驻国资委直属某超大型贸易企业,跟着现已是合伙人的海文开始一战略规划项目。海文的“套路”以及制作PPT等顾问的职业技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镜怡兄弟,清华财务方向的MBA,在了解到我的财务知识较为匮乏之后,他一方面严厉地指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给我一材料,我将其命名为“财务速成”,利用工作间歇恶补财务、税务知识。待到项目结束时,二位的专业我也学得了一些皮毛。

图2:和海文、镜怡与赫桐合影
第二个项目还未完全结束,在考察了客户的几个外地分公司之后,我直接从成都飞广州,而后柳州,开始咨询经历中迄今为止最为辛苦的一个项目。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每天6点30起床,晚上一般都是12点30以后休息,用客户方一位中层的话来说:“全国就那么几个劳模,你们项目组就有三个!”现任职于某上市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刘总在进入咨询之前有一份极漂亮的履历,其时,他的思维之严谨、缜密让我佩服不已。我再度偷师。被我偷师的对象还有广州顾问老陆,偷的内容是广东话。

图3:与刘总、老陆在装载机前
2005年
在经历了一个压力较大的汽车企业的项目后,2005年五一之后,我来到了天津。负责流程优化工作的过程中,我初步建立起个人的管理思路,开始思考风险、效率、权责、信息、能力等一系列企业管理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成果是《“部门权责不对等”透析》,载于《中外管理》;而另一思维成果“变作文题、填空题为选择题”直到两年后我才形成文字。

图4:天津项目组成员合影,韩吉韬,黄文颖,杨鸿,刘航平,朱扬清
在天津我待了将近1年的时间,完整地体验了一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变革。
2006年
在赴兰州项目帮忙1个月之后,我带领1个4人小组前往东北,为一大型国企研究对下属单位的管理模式。

图5:在兰州厂前

图6:考察水电厂,在梅河口至通化的火车上
2006年9月,武汉项目启动。在前前后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协助企业进行了组织结构变革、岗位管理体系优化,特别是完成了薪酬、绩效体系的过渡。其难度之高,工作量之大,非亲历难以言表。也正是这个项目让我明白了,方案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个项目的另一大成果是我系统梳理了绩效管理与行政奖惩的关系,所发表的文章甚至引起了彬哥的关注。他在我的博客留言:“我一直也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但是一直没有写。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看看。”
2007年
2007年4月,我开始为电力行业某上市公司提供管理制度优化咨询项目。这期间,我对企业管理的思考成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通用工具:“3+2”模型》发表于《销售与管理》杂志,并去人大、中科院讲演,阐释了管理思路。4月至6月,是我的写作高峰期,值得一提的是《透过斯密分工理论看定岗定编》,因为这一篇文章事实上指出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一种联系。

图7:在制度优化项目上共事的同事杜艳华、张锦娴
在随后的湖南项目中,我同时担任了战略和人力资源两个分项目的负责人。其时适逢股市一片飘红,大家言必称股票。而同事李辉有较丰富的证券从业经验,在其熏陶之下,我了解了资本市场、投资的有关知识,特别是私募股权基金(PE)。我感觉面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价值投资——原来投资与咨询之间还有着如此美妙的结合?
前不久看到《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文章《今日资本入股荣庆,冷链物流首获私募股权投资》正印证了这一点。文章写道:“今日资本进入荣庆以后,在业绩考核上建立了一个系统的体制,八月与九月的业绩增长比之前增长速度提高了50%……今日资本对于进入这样发展中的企业进行管理与绩效考核方面的提升已经轻车熟路,在过去的改造中,一家其投资的珠宝商月销售额提升了三倍。”我开始感觉到,投资可能是深度发掘咨询价值的一种有效渠道。实际上,在广西时刘总就正告我:“作为咨询顾问,决不能远离资本市场。”遗憾的是,待我真正理解这一点已是三年以后了。
十一假期结束,我来到了云南。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局出发,利用人力资源等工具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我比以往更深切地体会到,企业管理万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管理是系统工程》一文发表于《首席人才官》杂志。

图8:在云南项目启动会上讲话
这个项目极强调实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2000余人大企业的人力资源变革,从组织结构调整,到薪酬、绩效的落实,对我们的挑战不小。不过,咨询顾问生来就是要迎接挑战的,有什么好怕的呢?
看看自己写的这些文字,哪里象是获奖感言,分明是总结嘛!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主编时,我在《〈信息月刊〉精华本》的序言里写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背负从前更不等于赢得未来。”是啊,背负从前决不等于赢得未来。十佳咨询师也好,优秀文采奖也罢,应该都是“从前”吧?
实际上,运用咨询顾问的理性思维来分析,荣誉和个人发展方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而我现在很明确自己的路在何方。
那么,还犹豫什么呢?走吧,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