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在本篇就结束全文来着,可没想到还是言犹未尽。今天是(中2),(下)日后再登。
商品价格由什么决定?
(中2)
(四)如何提高咨询产品的价格?
而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价格的基础是价值。
所以,提高价格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也就是说要保证所提供产品真正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没有价值的产品,即便因为销售人员能忽悠而使其价格虚高,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提高价格的主要途径是差异化。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某产品提供者所提供的产品有价值,而且功能齐全、或者质量稳定、或者交期短、或者服务到位,或者类似于麦肯锡或那样,有金字招牌,或者象劳力士那样,让客户有面子,且这些都强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理解此类产品能卖个高价。我们都知道,垄断企业一般都能获得高昂的利润;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差异化实际意味着在局部营造一个小型的垄断市场。
所前文所述,工业工程产品现阶段卖不出高价的两大原因是信息对称与差异化。实际上,之所以信息对称,还是因为真正的价值不高,要知道这里的价值是由客户来判定的。如果客户看着工程师在现场指导,除了心生钦佩之外别无他法,客户自然会觉得工业工程咨询价值很高;反过来,如果客户想的是,“这个很容易,我自己差不多也能干!”很显然,客户给这种产品投了低价票。
好,我无意继续以粗浅的语言来炒经济学大师们的熟饭了。还是来探究一下和自己关系密切、也较有发言权的问题吧:如何提高咨询产品的价格?
我将差异化定位为提高咨询产品价格最基本的方式。
第一,差异化以专业化为基础。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专注化尤显难能可贵。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作为知识型的产品,咨询公司必须首先倡导专业化。需要注意,现阶段,可使本土咨询产品卖出高价的是行业专业化,而非功能专业化。因为,中国本身还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没有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外界环境如此,故本土咨询公司与外资咨询公司在这方面上难以抗衡。而且中国企业目前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不客气地说,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师”还没有用武之地,而熟谙行业经验的顾问则更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更易发挥作用。所以,本土咨询公司的成功多因为其行业专业化,例如,正略钧策的房地产咨询业务突飞猛进,外企太和也被认为在金融行业颇具权威。更不必提一些依附于电力、移动能垄断性企业,而生存得很滋润、年销售也过千万的小型咨询公司了。
但是,专业化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可以实现差异化。因为专业化的“专”,所以才更容易被模仿,特别是以国内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若要营造出高门槛的专业化,实非易事。所以——
第二,差异化离不开多元化。从表面来看,复制一种资源较容易,复制两种、甚至三种资源就难得多了,何况其中有一种或两种资源是独有的呢,所以,多元化可以促成差异化。
从另一方面来看,咨询产品必须多元化。历经了13余个咨询项目11家企业之后,我深感企业管理是一系统工程,对管理诊断报告中常用的词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着深入的了解。
以笔者曾经咨询过的某大型制造企业A公司为例。A公司张总认为企业当前经营不善的原因是组织结构不合理,故聘请咨询公司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但是在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问题的症结并不在组织方面。之所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流程不畅,最关键的原因是绩效考核没有和现行的部门定位、职责相匹配,而计划部门能力较弱、不能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也是原因之一。当务之急是做三件事:第一,加强销售部门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第二,同时需要提高销售人员的薪酬水平、改进考核方式,以促进帐款的回收,以稳定企业的现金流;第三,加强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配备,给以考核和行政奖惩的权力。此外,还有一件事也应立即开始,不过需要花一定时间,即改变各相关部门的考核方式。这样看来,若按照A企业张总的设想,首先采取组织结构优化的方法,实际上是“杀鸡用牛刀”。
因为,在目前的中国企业,单纯的人力资源问题,或者财务问题,或者营销问题,几乎是没有的。所以说,只掌握一种管理方法的咨询顾问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咨询顾问必须精通至少一项管理方法,同时兼熟其他模块,并能站在高管层面考虑问题。由这样的咨询顾问、咨询公司提供的产品,既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又可和客户形成信息不对称,自然可以卖个高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