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积薄发,是中国人推崇的哲学。最近一段的忙碌让我少了很多读书的时间,《科学管理原理》、《光荣与梦想》静静地躺在我的枕边,一个多月没碰她们了,就连一直旧情不断的老情人《胡雪岩》我也残忍地将她冷落在一边多时。只出不进,如此下去,也许我很快就没得可“发”了。
======================================================================
6月12日中科院讲座介绍及部分现场图片
受中科院研究生院企业管理协会的邀请,我于2007年6月12日赴宽敞气派的中科院教学大楼讲座,题为“职业生涯,从咨询师起步”。
图1:中科院教学楼

主要内容为:咨询行业简介;正略钧策简介;一个咨询项目的全过程;咨询顾问的要求及生活介绍。
从没用过这种袖珍的话筒,不太熟练,我干脆将它当成老式麦克风来用了,直接拎在嘴边。
图2:我在介绍讲座主要内容
图3:我在介绍咨询行业
图4:我在介绍公司
我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咨询顾问和医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最早是听樊晓熙讲过,深入我心。我在4月份的人大讲座中也提过这个问题,大家的反映很踊跃,思路被充分调动起来。今天我继续提问,中科院的同学们也很积极。有的同学的答案颇有奇思妙想。
图5:我在倾听同学回答“咨询顾问和医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我以自己负责的一个人力资源咨询项目为例(保密起见,相关信息做了虚化处理),给大家介绍了咨询项目的整体安排,还有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性问题。例如,和老总沟通的要点;一个简单的逻辑分析;岗位管理体系优化过程中体现的各高管思路的差异;国企薪酬改革的复杂性;等等。我还穿插着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咨询顾问和企业内部人士的区别是什么?有一个女生回答:如果还是用医生和病人的比喻,那么企业人士就是相当于人体的心脏、细胞等等……很有意思的回答。
图6:我正在介绍咨询项目过程
讲座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介绍咨询顾问的要求和生活。我重点介绍了,从事咨询你能够获得什么。这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了吧。当然,可能的收获有很多种,但真正吸引我们的,也许只有那唯一的一种或两种。
图7:我在介绍从事咨询的收获
这一次的提问环节比较独特,和人大的两次讲座不同,同学们是将问题写成纸条递上来的。与在人大时同学现场发问相比,我觉得自己在回答这种方式的提问时,似乎少了些许的敏锐和创意。这里把比较有趣的两个问题摘录如下:
问题一:咨询公司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答:咨询行业现在还不象理发的行业,理发师之间互相理发;也不象保险行业的再保险公司,我们没有再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出了问题,只能靠自己。咨询公司积聚了一批对企业管理有自己的见解的员工,他们可以把自己对公司存在问题的认识反馈给公司领导,再寻解决之道。
图8:我在回答学生的提问
问题二:咨询公司如何面对或者处理那些受过他们咨询但是效果不是太好的企业?
说老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脑子有点蒙,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当我把这个问题通过话筒公布之后,我向大家申请,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最后再回答,我确实也需要仔细的思考一下。
将其他的问题回答完毕之后,我请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将他提问的出发点阐述一遍。在听他阐述的过程中,我想我已经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我们要将这个问题细分。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咨询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见的那种实物,它不同于医生,医生把药开给病人,病人吃了以后,要是病还是不好,那去找医生,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界定,咨询以后效果不是很好的责任究竟归谁。实际上,咨询方案也不是咨询顾问一方做出来的,而是双方合作的产物,而且咨询方案的实施更多的需要靠企业自己。
所以,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咨询顾问对企业没研究透,方案没做好,客户企业也是个马大哈,或许可能出于对咨询顾问的迷信,他们对咨询方案是全盘接收,原封不动的推行。这种情况之下,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第二,咨询方案确实没做好,客户企业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不接受方案,甚至不买单。其后果有两种,一是咨询公司撤换人马,双方经协商以后,对方案进行优化或者重新设计,只要双方的态度都是认真做事,把企业做好,还是有合作的基础的;二是双方谈崩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咨询公司的口碑是一个莫大的伤害,对客户企业也不利。
第三,咨询方案做得不错,但客户企业或是有关人员对此认识不足或者出于某些考虑不愿推行,或是实施过程之中出了新的问题或者实施方向偏离了最初的设定。这种情况下,责任应该主要不在咨询顾问一方。其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客户企业与咨询公司重新合作,这里面也许涉及到人员的调整。
所以,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的思路会更清晰了。第一种情况下的咨询公司,第二种情况频繁出现的咨询公司,他们应该早已被市场给淘汰了,或者注定要被市场所淘汰,也许他们的员工根本没有机会到今天的现场给大家解答这样的问题。
除了这两个问题,职业规划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坦率说,对此我没有太多的心得。而且我也很少见到那种通过一个设计好的两三次以上的跳跃,来实现一个职业目标的。职业生涯很难规划,大家只能有一些期望,一些原则,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特定的阶段,有短期规划的可能。
大家还很关心管理学知识、工作经验欠缺对进入咨询行业的影响。此类问题的答案就因人而异了,有同学提“**背景的学生进入行业的几率有多大”,无法回答。因为,我不知道你个人的决心有多大,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我对中科院的学生印象不错,感觉他们虽然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并不多于其他学校的学生,但他们似乎更有种务实的态度,可能和多为理工科背景有关系吧。很荣幸的是,有两位同学邀请我在给他们的赠书上签字,呵呵,还好我的字不难看。祝愿他们早日找到人生的航向,当然,我也希望他们中的管理爱好者能够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后记:
最近一段时间参加的讲座等活动比较多,这是一个锻炼自己思维、提升自己的好机会,但我也深感终有黔驴技穷的那一天。
厚积薄发,是中国人推崇的哲学。最近一段的忙碌让我少了很多读书的时间,《科学管理原理》、《光荣与梦想》静静地躺在我的枕边,一个多月没碰她们了,就连一直旧情不断的老情人《胡雪岩》我也残忍地将她冷落在一边多时。只出不进,如此下去,也许我很快就没得可“发”了。
还是应该回归主业,读书,咨询,咨询,读书。继续厚积一段时间吧,希望下一次参加我讲座的朋友,能够比今时参加我的讲座,得到更高一个层次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