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追溯制度:“灵丹妙药”灵不灵
(2014-06-28 15:31:24)近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拟用“重典”确保食品安全。草案明确提出,设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这个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就包括完善食品追溯制度,细化生产经营者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等制度,增加规定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专家表示,希望此次法律修订,能够推动我国食品追溯制度的完善和落实,确保每一份食品都可查可追,使违法行为无处逃遁。
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多多、隐患重重,令人触目惊心,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完善食品、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使其在食品、食用农产品监管中发挥积极作用,被人们寄予厚望。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订,回应了人们的关切,令人期待。
实际上,需要完善追溯制度的,并不止于食品、食用农产品领域,建筑、特种设备等领域以及雾霾治理、地铁安全等方面,都应当有健全、完备的追溯制度。出现重大责任事故,不是两眼一抹黑,由于资料、信息缺失及时间久远而束手无策,而是有案可稽、有据可查,迅速找到相关责任方及相关责任人,及时查处,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再度发生。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也是产品生产、相关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遗憾的是,由于观念的落后以及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追溯制度往往被忽视,或者有名而无实。真需要追溯时才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根本追溯不下去。
当然,对于追溯制度,我们也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不要以为只要建立起追溯制度,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及管理就万事大吉。实则,追溯制度只是基本的、必备的监管内容之一;完善追溯制度,不过是使监管更加全面。如此而已。
时下,在一些媒体报道及一些人的理解中,追溯制度常常被赋予了更多的威慑色彩,似乎追溯制度既出,威慑力加大,问题就容易解决,安全就会有保障。
我们不否认,追溯制度的确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比如,几年前北京市即规定,在地铁、保障房建设等工程领域,工程具体负责人将对工程安全终身负责。这个“终身负责”,显然会时刻督促相关责任人,责任重大,疏忽不得,马虎不得,必须兢兢业业、不辱使命。但也应该看到,在具体工作中,尽职尽责工作的动力,更多还不是来自于这个追溯制度,不是来自于对于一旦出现疏漏自身所要担负的责任的诚惶诚恐,而是来自于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的工作作风,来自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还应该看到,制度的健全、完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落实、执行。在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百炼钢化绕指柔”的遗憾与无奈。小到随地吐痰、过马路闯红灯的罚款,大到随意排放污染物的处罚,均很难落到实处,很难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里面,有执法客观上遭遇现实阻力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执法者的弹性执法、有选择执法以及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见不得人的“猫腻”。追溯制度,当作如是观。
去年12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某小区的一座建成仅23年的楼房轰然倒塌。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附近400多名居民被疏散。专业人士表示,一般民用建筑设计使用寿命是80年到100年。这座建成不过20多年的楼房,突然间倒塌,让人匪夷所思。按理说,这栋楼房的建筑方、监理方并不难找到,当年的实际建筑质量亦不难查明。但是,直到半年多后的今天,宁波市有关方面依然没有正式公布调查结果。试想,在此方面回溯制度再健全、再完备,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又何以能起到应有的查明真相、以儆效尤的功效?执行不给力,再好的制度,也难免沦为摆设。
谁都知道,日本的食品安全质量过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有完备的农产品追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确保当产品出现问题时,迅速找到原因、迅速回收,将消费者的损失降到最低。需要指出的是,日本食品安全让人放心,并非只有这一套追踪系统以为保障,其食品安全方面健全的法律制度及其不折不扣的落实、执行,农业生产者及公众良好的素质、道德水准,更是对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我们现在予以完善的食品、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并不能与食品安全直接划等号,确保食品安全,还需要方方面面的艰苦工作及其不懈努力。
而今,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牵动着不少的心。人们渴望尽快根除积弊,整饬秩序,使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或多或少产生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实则,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更是不会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这就需要我们,还当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尤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重在落实,重在执行。如此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不愁问题得不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