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大公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以来,质疑、批评声不绝于耳。人们对这个举措能否公开、公正、公平、后续监督、公示、问责的能否到位以及果真不被“搀沙子”,多抱怀疑态度。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网友明确表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在这样一边倒的反对声浪中,近日,北大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为明年的推荐中学。旋即,更加尖锐、具体的质疑声再起——北京何以只被确定四所中学而江苏却被确定了十所?北京四所入围中学考入北大的学生人数已经很多,此次为何还要确定这四所学校?对此,北大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拒绝媒体的采访(据11月17日央视、人民网相关报道)。
其实,舆论的质疑、批评的确不是没有道理:如何确保推荐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监督、公示、问责的到位,这或许不是北大信誓旦旦的决心所能决定得了的。这里面除去掌控的标准、尺度外,还有很多动态、无从破解的技术问题。并且,谁来监督、公示、问责北大方面的工作缺失,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问题的焦点不在于上述种种,而是,在教育面临着普遍性发展不均衡的今天,推出这样一项雪中欠炭却施锦上再添花的举措,使强者恒强、尖子生更“尖子”,如此,是否会使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以及结构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
毋庸讳言,我国教育领域累积的问题多多,首当其冲的即为发展的不均衡,具体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差距、悬殊的巨大,教育结构比例的失调以及过于关注重点学校、尖子生、精英人才的培养,对一般学校、普通学生的培养与发展重视不够等等。是故,甫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近期一再强调,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此背景之下,北大力推瞄准尖子生、特长生、“偏才怪才”的招生举措,无异于是与教育改革、前进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孤掌难鸣、收获质疑、批评声一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大“推荐制”遭遇的种种及这一现象本身警醒人们:关注教育改革,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应扭住教育发展中的牛鼻子,优先解决主要问题,缓行、搁置次要问题。如前所述,当今中国,牵制、阻碍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无疑,我们的教育发展目标应是想方设法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人受教育、成才,逐步缩小差距,解决地区、城乡以及结构上的不均衡、不合理问题。在此,北大其实有很多工作可做、能做。可以预见,北大此次确定的推荐学校,肯定都是当地的重点学校;对重点学校厚爱有加,则对非重点学校亦会冷落愈显。最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教育布局的不均衡,在少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使大部分人受损。即便这个举措真的可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难题,在当下也并不值得普及与推广——试问,至少在目前,还有比“一考定终身”更加客观、公平、合理以及更少有负面效应、不利影响的人才选拔方法吗?探索、尝试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喧宾夺主、旁支累及主流。
其次,大学、机构应真正负起当负的社会责任。北大作为一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精神传统,又肩负着国家、民族振兴、发展重任的公立学校,同时,又是国内软、硬件条件兼优的顶尖学校,理应把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当做自己的重中之重。面对前述教育不均衡的严重问题,北大亦应在此多有作为。设若,北大的“实名推荐制”的对象非针对重点学校的尖子生、特长生、“偏才怪才”,而是针对广大农村学校、农村生源,以此来解决农村生源在高校中的比例严重不足、农村生源进北大难的问题,其引发的正面社会反响必极其强烈,对教育发展的贡献亦非比寻常。何乐不为?
还有,大学、机构办学行事应多倾听民众呼声,从善如流,三思而行,切实改进工作。可以说,此次北大推出“实名推荐制”,自始至终都遭遇到了来自社会舆论及民众的强烈反弹。或许,北大应冷静、客观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是否有违民意,抑或,社会舆论及所代表的民意是否大有道理。其实,从长远来看,改革方略、工作举措只有与社会发展、舆论、民意合拍,才能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可能与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