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慈善捐赠回归其本意

(2009-04-10 14:19:38)
标签:

杂谈

让慈善捐赠回归其本意

这两天,两则和慈善捐赠有关的新闻引人瞩目。温州老板林如新在义乌街头设立了施粥摊,为前来找工作的民工施粥。施粥摊每天要分掉1000碗粥,2000个馒头,花费1200元。林如新广为“推销”施粥摊的义举,反响强烈,一同学答应出资20万元!近日,义乌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到施粥摊检查,提出: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如何保证碗筷的消毒?无奈,林如新只好选择在坚持慈善施粥65天后,关闭了施粥摊(4月7日《东方早报》)。中国慈善排行榜编制、发布者、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刘京透露:不兑现承诺、捐款不到位的企业,将被拉进“黑名单”,在4月24日“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时予以曝光,向社会和媒体公布”(4月8日《新京报》)。

原本是红红火火、广受好评、能解决千余名求职民工每天一顿早饭问题的施粥摊,却由于并不难解决的“碗筷消毒”等“卫生问题”而不得不黯然关闭;去年,众多企业纷纷举牌为地震灾区捐助,偌大的数字、喷涌的爱心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而今,有关方面却与一些企业到了由于捐赠“不到位”而反目“曝光”的地步!两相对比,着实令人唏嘘。

    对于林如新施舍粥摊关掉事件,浙江省民政厅的一位负责人直言不讳:“政府部门对这类民间慈善活动有没有必要去管理,一管会不会‘管死’,会不会适得其反?我们也一直在讨论探索”。他认为,如果施粥摊要继续办下去,“社会团体必须要有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在民政部门注册”,仅仅这一点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而有关“捐赠秀”以及“捐赠白条”不兑现的问题,去年以来就被广为议论。我们不否认,的确有少部分企业,打着“捐赠”的名义骗取社会知名度,反悔不认帐。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动辄挥起“曝光”大棒,恐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慈善捐赠工作,在工作方式、运行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应思改进、完善。

    首先,应提倡主动捐赠;不应对慈善捐赠过分庸俗化地张扬、拔高。曾几何时,本应是体现涓涓爱心的慈善捐赠,被一概搞成场面宏大、数额攀比的打擂台。牌子大、出手阔绰的,以多寡相决,胜者旋即被捧为“慈善英雄”。一些本想量力而为的企业,或难免迫于形势而“压力捐款”、“被动捐款”,或被形势“感染”,演变为目的性、利益性占主导的一时冲动。此均稀释了慈善捐赠的爱心本意。慈善捐赠应是捐赠者真实的爱心流露,理应默默付出,量力而为。慈善与广告,不应明里暗里加以混淆。广告的台子搭的过高,是导致日后相关部门与企业双方“下不来台”的重要原因。慈善捐赠应成为一项日常性、有章可寻的工作,而非偶或的功利之举,一锤子买卖。

其次,应审慎界定慈善捐助的“真”、“假”,分清具体情形。去年6月,有媒体“曝光”11家外资企业承诺捐款未到位,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实则,去年地震期间,绝大多数捐助均如数到位,其余亦各有具体情况。如一些企业需要选择适当的对象、捐赠的渠道不同、数据不一等等。如若动用手中的权力及影响力,摸准企业“软肋”,动辄对其出丑“曝光”,势必在惩戒企业践诺行为的同时,极大损伤企业的整体形象、原有的慈善之心,进而殃及慈善捐赠工作本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关数据显示,参与捐助活动的中国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中国年度受赠额度仅为100亿人民币,美国则为2000多亿美元。既然企业肯站出来表现慈善爱心、捐助原本不计数额,即应善待才是。慈善捐助若从长远计,何以如此缺乏智慧、张力?缺乏沟通、协商精神?

再有,应鼓励、支持、保护民间的慈善捐赠;慈善捐赠不应以多寡论英雄。有资料显示,中国90%的公民没有捐过款物,而美国85%的捐款来自民众。根据几年前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人均捐款不足1元人民币;美国私人捐款人均则高达828.7美元。两相比照,令人汗颜!在此情形下,有关部门对于民间慈善捐助的星星之火,更应悉心呵护。忽视、漠视民间的慈善之举,甚至以规章制度之名设置障碍,显然极不足取。

还有,相关部门应对慈善捐助的总体状况、捐款数额、使用走向等,定期向社会公布。实际上,去年地震过后,有捐助者怀揣巨款,一笔笔亲自核实、发放慈善捐款,已透露出了对相关部门工作的不信任。惟有阳光操作,才能除此“误解”。政府部门还应出台相关监管规则,募捐成本、行政开支及慈善项目运营费用等,都应有本明白帐。

乐善好施、慈悲为怀,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等,一向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倡导的良好社会风习。还是让我们回归慈善捐赠之本意,正本清源,摒除私念;爱心常存,惠施世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