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谈陈霁的散文
(2010-07-24 16:16:10)
标签:
曹万生原创散文陈霁其人陈霁散文印象困惑突破郁达夫谈两周文化 |
分类: 演讲 |
散谈陈霁的散文
我觉得陈霁的散文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谈一个印象,文如其人,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我们说认识一个人大概需要十年二十年,因为我跟陈霁有二十几年相识的历史,所以对他我是有很深了解的。真诚、善良、理想是陈霁为人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在他的文章中也时时处处地展现出来,这也是他的文章随时能打动人的因素。让别人觉得无论表达的如何,这个作家是真实的,是善良的,是充满理想的,这是很深刻的感受。他的散文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缘,这在当下的散文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陈霁散文给我的另外几个印象。
一个是“实”。这个“实”是他《诗意行走》以来一贯的特色。实,就是他的内容、他的情感、他的寄托、他的旨归。
第二就是“秀”,这个秀是指他的做法,他的写法包括他的修辞。“秀”有多种的理解,比如说“谈玄炼句”我觉得这个不是他的所长,“谈玄炼句”的写法也是一种秀,但是那是一种已融秀于里的雅,在这里我说陈霁他最突出的是一种“秀”。
第三点是“事”,也就是说他还是有很多的铺叙,知识的展示,包括很多的典故,他写到很多的地方我估计他可能自己查了一下那个地方的历史,或者县志或者记录,然后他展示出来,这个也和九十年代散文的风气有关。
但是最后一点我谈到的就是“困”,这是他这次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困惑,非常的困惑,这是我在《城外就是故乡》读出的一种感受。刚才很多学者都谈到了这个感受。因为我读过他的《诗意行走》,再读他的《城外就是故乡》之后对这个感受就更深刻了。如果说《诗意行走》是一种潮流所裹的这么一个写法,那么《城外就是故乡》就是他准备从潮流当中跳出来的一种尝试。
在这里边他有几个矛盾,一是城与乡的困惑。这个城与乡并不是城市或者乡村,不是这个概念,就是现代文明或者说是消费文明和他过去所经历的那个田园时代之间的困惑。
第二个就是欲与理的矛盾,以寓欲于理的方式或者说是文学化解的方式体现来。就是他对欲的写法。这个欲望我能够在他的散文中不时能够感受到,其实陈霁他过去是避而不谈的,起码是谈得很少,大概我展示的可能更多一些。这个“欲“过去他基本上是不怎么展示的,但是我最近看到他少年时代的成都,以及他同几个女性的交往,感觉到他开始把他的心扉里隐藏的某些真实的感受,慢慢地、很小心翼翼的打开,做一些展示,但这展示过程中他又是战战兢兢的,这个我能感受到,所以这个欲与理之间的困惑。
再一个就是实和虚之间的困惑。实和虚我认为是散文写作中最应该解决好的问题,90年代以来的这些散文,他们的“虚”一直解决不好,他们也认为他们虚,比如说最后提升升华了什么,但不是我所理解的有趣味、有旨归的虚。这就是所谓文化散文的问题,没有性灵,只有共识。他们做这个虚不太可能。陈霁有发展了。我就举他这个多伦路最后一段,我觉得他开始就想到这个虚,最后一段写得好“楼梯轻轻响动。不经意地回头,昏黄的灯光里,一个女人正缓步上楼。她一袭黑衣,戴一顶圆顶小帽。临近,站住,缓缓转过身子,现出一脸忧郁。右手半抬,从袖间滑出一只白皙的手。指间夹着的香烟,颇夸张地渲染出一个风韵犹存的摩登少妇的雍容。我蓦然一惊:这该不会是张爱玲吧?”这种写法在陈霁的散文中非常少。
还有一个就是秀与雅的困惑,刚才我讲了,他的整个文章的行文、修辞、炼句都是非常规范的,现在稍有一点越轨,比如去搞一点小幽默或怎么样,置身事外,搞一点反讽。但是我所指的雅,是指现代散文中的另外一种追求。由此我就想到这个散文确实是文如其人,文如其人就是说有很多东西好像不是可以练出来的,就是说人的品性、这个人是怎么样、这个人的趣味是怎么样,沉醉什么,最后会自然的展示出来,有些是可以练出来的,有些事不能练出来的。
我举三种写法,一种写法就是繁叙滥情,就是叙事非常烦躁,情感非常丰富,编制的非常精美,就是什么疵漏都没有,但是看完以后觉得就是一个人造的艺术品,像杨朔、余秋雨的散文都是这种散文。这种散文我看完了我就觉得它是一个记录,一个非常美的记录,没有散文意义,没有我感觉的散文意义。
还有一个就是淡描浓情,比如像郁达夫、丰子恺。也有工描浓情,像何其芳、朱自清。这里他有一个自然的、非常灵性的心灵,同他所描绘的自然物的一个接口。
还有一种就是无处不大,处处趣旨,这个就不好写,就是写的非常大,他不管写什么东西都非常大,处处都是趣味,处处都是旨味,这个很难办到,像周作人、梁实秋,他们的很多散文你拿出来都有很深刻地感觉,但是周作人跟梁实秋还不同。周作人那种淡,淡到古雅,淡到朴拙,雅到朴拙,这是没法去学的。所以我后来理解为什么郁达夫当时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的时候,用三分之二的篇幅选了两周(鲁迅和周作人),其他三分之一的选了其他散文,十年散文,两周选了三分之二。周作人的散文每一篇看起来,包括我们今天的评论家可能都会觉得这写的是什么东西?但是仔细的去揣摩的话,就会发现它最后会留下来,会成为非常精美的心灵的化石。
刚才我说的这三种写法,作为我个人来说喜欢的是第三种写法,但是这并不能排除第一种、第二种写法有市场,它肯定有市场,它有它的意义,有它的读者群。
但是作为散文真正要能够具有大家的素质,首先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首先要是写性灵的,写的是性灵;第二点,它一定要有独特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个作家他对人生一定要有独特的看法,这个看法一定要通过他的散文表现得很有个性化,不是人家表现了我也这样表现,肯定是要只有自己这样表现,如果这两点都达到了,那么他的散文肯定能够不朽,但是能够做到这一定是很困难的。
我觉得陈霁就是从他的《诗意行走》然后来到《城外就是故乡》就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就是他起码感觉到他想跳出来,我深刻的感觉到他这种困惑。所以这个意义上我比较喜欢他的《孤舟》这篇散文,那篇散文他写到他从城里逃出来,躺在小船里面,点起一盏马灯的所思所叙,这是陈霁隐藏的被压抑的很多真实感,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写孤独,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感觉到他在城里的确有很多想说的话真正想说的话,他没有办法说出来,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释放,体现出一种非常真实的性灵的展示,所以这篇散文在这本散文集里也可能是一个另类。
承蒙陈霁录音记录,略作整理忝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