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子坝·26
(2010-03-31 22:49:25)
标签:
曹万生原创散文万县鞍子坝医生之巷龚先生向先生姜医生宋医生文化 |
分类: 散文 |
鞍子坝是名医之巷。
前面说的龚去非老先生,全国百年百名中医,是谓翘楚。此外,还有三位以上的医生,是当地闻名的。
一是向先生。向先生家住在半截巷。半截巷是僭称,因确已忘是否另有其名。位鞍子坝中段,西向,小巷宽不过二米,今天想来,窄得美异,像是大人搭的童话积木。巷两边各有一些小院子,贵贱不一,一律黑灰色。向先生宅,位巷底右首。向家院子,三边楼围着一方天井,向先生住院门对角处。院子有大家气象,不过到了我们青少年时代,这气象也沉落下来。
向家孩子都有点贵族气味,骨子里渗出的,成绩也好。不过时运不蹇,加以善于总结经验,喜欢眼前之福,蛰居一隅不走。向先生之名,在院子妇孺之间,今也忘了是哪一科,许就是儿科?向先生寿眉白长,衣履整饬,胡须总是刮得干干静静的,情感内敛,好像有一种内力定于身,如发出来,好像会爆炸一样。但总没有听他说过话,与他,距离似乎有些远。
向先生家,文革时来了一位神经有些失常的亲戚,是向先生的弟弟。来人身材宽厚高大,头发横冲直撞,桀傲不驯的样子,但看脸,却是表情呆滞,不言不语。传说来人是西师老师,文革中受了刺激,就变了这样。是来避祸还是养病,不甚了了。总之,万县是个远大城的小地方,可以得享安宁。这叔万县之避,竟影响了向家孩子对大学的信念。终于,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向家长丁考上重庆建工学院基础课师资班,接了通知,一口竟说,你们喊我去考大学,好嘛,考起去当大学老师,叔叔的下场你们又不是没有看到,终于没有去读。
半截巷出医生,还有一位,高大魁梧,总穿一套笔挺的西装,目不斜视。天天矗立行进于三马路、二马路上,由于特征突出,所以大半的万县人都会认得。看衣着应是西医?错了,确是中医。医术如何?不得而知。时在不太闻名的诊所看病。他家的窗子,贴有展示医术的手书墨联。有的人以医术名,有的人以风度名,有的人以架势名。看来出名,也各有各的出法。
还有一位姜姓医生,以前为民国政府服过务,1949年后的日子不太好过。他有一私家豪宅,位于鞍子坝与牛滚凼交界处。姜家,也有贵族味道,面子是非常重视的,但重视时,是不让人觉得这面子有虚荣的成份。因为时运已经不蹇,讲究之时,总能显出捉襟见肘的地方。姜先生大约是信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也许是有更厚的面子需要,文革时竟抛妻别子独走黄泉,留下一方惋惜。
医生,还有一大群,因为防疫站就在鞍子坝,集合了一批中华民国培养的医生。后来,随着各种运动沉浮,纷纷流散了。一位宋姓医生,携家回了河南老家。一位李姓,那是有些小发,搬到上面去了。李姓医生,懂得了社会与时代,他的孩子都谋得了工作,营养得很好。他谢人帮忙,总是拎出一只事先准备好的鸡,不由分说地塞与来人。疑心他家后院养了一大群。
100331,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