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林语堂与中西文化冲突的谈话

(2009-11-28 22:44:30)
标签:

曹万生

原创

讲学

林语堂

中西文化冲突

儒释道

基督教

自然人

作家

文化

分类: 讲学

05级研究生付娟报告《智者的浪漫、和谐与快乐——林语堂与中西文化冲突》,051129下午。

 

曹老师:付娟同学的报告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将林语堂的思想发展道路分了三个阶段。

二、从创作上,主要是从小品文的分析,来讲东西文化的冲突,着重在幽默、性灵。

三、《京华烟云》的道家思想的分析。

请大家来补充,林语堂也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京华烟云》本是用英文写作的,是后来翻译过来的。

杨玉梅:作品是反映现实的,不可避免对现实的反映,但整个作品体现出的是道家的东西,曾有人说林语堂“性灵”更适于消费,更应该划分性灵的概念,“文化上的追求”,将消费时代追求时被人解构,误读,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曹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作为自然人的林语堂与作家的林语堂的冲突,怎么样去阐释。

2.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与其他作家的不同,早期主要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后来才来补中国文化,他的思想来源对他人生有何影响。

3.宗教与准宗教的融合,基督教、儒家、道家、佛家兼收并蓄,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张艳:对第三点问题的回答,看了译本《京华烟云》,其中曾襟亚与丫头的结合过程受到了母亲的封建儒家思想束缚下的反抗,后来母亲皈依基督教,而父亲的道家思想与母亲的基督教思想的产生的矛盾,整个家庭又笼罩着道家的影响,是各种思想的大融合。

曹老师:这是和林语堂的文化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杨玉梅:《京华烟云》的前半部,林语堂是用西方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化,是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阮阿陶:林语堂的爱情观在《京华烟云》中的体现,姚木兰本应该与孔立夫在一起的,但是姚木兰受到了社会的束缚,相反,他的弟弟却是在束缚之外的,从中可以看到“爱情是永无止境的伤害”,一方面追求爱情,另一方面有要受到对社会依附的影响。

曹老师:要研究林语堂,首先要把儒、释、道、基督教读懂,还有要读林语堂的全集。这个题目很大,做好也不容易,但首先要清理他的思想资源,要对材料有充分的掌握,将不同人对他的思想影响也要罗列出来进行归类。

1.作为现实的林语堂与作为作家的林语堂的矛盾。

在林语堂身上比较突出,作家林语堂在我们看来,是讲趣味、非功利的。这个趣味是对生活的智慧的发现,而非低级的,其幽默也是对生活智慧的发现。

其性灵来源于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性灵在明清是一股浪漫的文艺新潮,人们往往是率性而为,放荡形骸,如李贽的浪漫人生等,与儒家是不相同的。有人认为性灵是古代文学的现代性,从庄子开始,它与儒家不同,与西方却有相同。可以从林语堂身上找到突破口,不关注现实的功利性,关心心灵的选择,把人生艺术化(五四时期体现)。

但现实中的林语堂是这样吗?他有强烈的商业行为,功利性很强。在美国谈中国,在中国谈美国,有卖点,商业性、一种技巧。现在常常有人在大家说汉语会议上用英文讲。因为用英文很多人不懂,觉得很深奥,但是听得懂的人来讲,就会觉得他的东西都是人所共知的。林语堂在外国讲中国,讲的很简陋,但在外国人的眼里“林语堂就是中国”,实际上林语堂对中国的传统很多是误读。

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他想办一所大学,为此到处奔波,但是呢,又没有办成,浪费了很多的人情、关系、技巧、搞得非常的狼狈。在美国时他想发明中文打字机,想把这些弄成一个产业来搞,但是呢,又破产了,没有挣到钱,到处卖书的版权。为什么会这样?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林语堂在现实生活中很清醒,他把这种技巧用在了人身上,形成了很多格言,非常聪明的享受生活:“吃中国菜,讨日本老婆、找法国情人、住英国房子”,将中西文化融合为我所用,很好的人生,造成了林语堂独特的文化修养。别人谈文化都是跳出现实的、个人的,而林语堂则是从个人的身体、心灵、眼等出发,寻求一种舒服的生活乐趣,把人生艺术化,同时也把人生享乐化。

艺术化与审美化的关系,讲到性灵、幽默本是审美、但他更多是着眼于我,满足来为我所用。这是鲁迅不以为然的。林语堂最终也没有超过这种现实,全球精华为我所用的哲学,“随心所欲”。

周作人是纯粹的趣味主义,他说:人为什么要去喝那不解渴的酒?吃那吃不饱的点心?这种追求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一种超功利的,也是趣味的,超越红尘或是企图超越红尘的人生态度,把生活艺术化的态度,这与林语堂是不同的。周作人是真隐。由叛徒走向隐士。“大隐隐于市”。与之相反,林语堂则不隐,一是想发明中文打字机,赚钱,二是想当校长,也是名利作怪,但周作人隐了。周作人的附逆是因为胆小、因为苟且,有一个材料讲,一天,有人进来就问,谁是周作人,周作人站起来,一颗子弹打过来,打在他衣服的第二颗铜纽扣上,第二天就附逆了,出任了伪职,你可以说他不坚强、变了节,但不能说他有功利心、想当官发财,这与林语堂不同。抗战时林语堂到重庆时,是以美国人自居的。

这是作为自然的林语堂与作为作家的林语堂之间的尖锐冲突。

2、林语堂先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然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其有什么样的影响。

林语堂是先西后中的第一人,这也可能是

造成他不纯粹趣味的原因,可以仔细研究,如林语堂对道家很有研究,“道可道,非常道”,但在受林语堂影响的西方人眼里,中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3、儒、道、基督教合一,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作为文章来讲很好,但其构成价值、文化形态总有一种“隔”的感觉,先西方、到东方再到西方,这种融合有不同的特点。

写的最好的两个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吴晗《朱元璋传》。

苏轼是将儒释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分不出你我,随物赋心、通体透明。

林语堂与苏轼的相似性,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有风采、其实既非学者之传,也非作家之传,说不清楚,有形式上的同构,宗教同一为我所用,有“隔”,苏东坡的两首水调歌头为例。苏词关东大汉敲铜锣,雄浑,在苏东坡的雄浑中,这首水调歌头有冲淡,无论是“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都不“隔”。《京华烟云》是对中国文化的演绎、西方视角的演绎、隔的演绎。

林语堂的选择的独特性,后来他在关照中国文化带有些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化,可能也有些本土的西化。钱钟书是中国人的西化,觉得西方文化很好、很舒服,但其趣味、形式感的价值体系都是中国的,对三十年代的新批评非常的熟悉。

 

思考题:周作人与林语堂文化趣味的不同在哪里?

 

051129下午讲,付娟记录,091128灯下贴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