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的Nida 翻译理论家Wilss

(2008-01-30 17:49:28)
标签:

奈达

威尔斯

翻译理论

教育

分类: 翻译研究论文
 德国的Nida  翻译理论家Wilss
 
黄德先

 

       Wilss是萨尔派的主要人物,是对Nida翻译理论在德国最具体的运用者(Gentzler 2004:59)。国内学者对Wilss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其的了解还停留在《西方翻译简史》中所作的介绍,对Wilss近年的研究没有任何了解。他的翻译科学的观念在大学翻译教学中得到贯彻。Wilss 对德英翻译中具体的文本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学分析,采取的是描述性方法,其目的是建立普适性的翻译理论。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外教社2004)是他多年的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结晶。该书最初由德语写成,于1977年问世;作者后来作了修订和增补,并与他人合作译成了英语(1982)。全书12章:翻译作为现代交际的工具、翻译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翻译学的方法论问题、翻译过程与翻译程序、篇章语言学与翻译、翻译的等值问题、翻译的难点、翻译教学、英德翻译错误分析、翻译批评以及机器翻译等等。

      翻译是科学,是一门认识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他认为翻译学包括三大研究领域:(1)普通翻译学,寻求翻译的普遍规律,提出翻译理论和模式;(2)涉及两种语言的描述翻译学,两种语言间转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3)涉及两种语言的应用翻译学,主要是翻译教学。即翻译学的一般理论、特指理论、应用理论,最迫切需要的是对具体翻译过程的描述:检验一般翻译理论和模式,提出译文质量的检验标准。

      (1)普通翻译学:运用语篇语言学的理论,从主题和功能的角度划分文本,强调译者的语篇分析能力。翻译应以语篇作为基本单位。提出不同类型的话语,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衡量等值的标准。语篇概念:text, discourse,语篇、篇章、话语、文本的区分。

      (2)描述翻译学:关注语篇-语用对等,既涉及语内翻译——对原文意思的解释,又涉及语际翻译——将意义转换为目的语,强调心理上的反应。

      (3)应用翻译学:设想提供一套错误分析的框架,以及翻译质量评估体系。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框架,遭到很多的质疑。

      Wilss反对转换生成语法所追求的像数学一样明晰的思维过程,忽视了接受、信息的功能、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乔姆斯基的批评主要是不关注语义和语用,Gentzler认为Wilss恰恰采取了Chomsky一样的深层/表层结构模式(Gentzler 2004:61),认为普遍性存在于深层结构之中(universals exist at a deeper level, while surface structures are mutually exclusive)。Chomsky从未说过深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Gentzler 2004:50),不同语言间不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深层结构。尽管本人不愿承认受到乔姆斯基的影响,但Gentzler 认为Nida,Wilss等人误用了Chomsky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将其在翻译中具体化。

      Wilss通过语内转换把原文还原到语义内容和文本类型,再对意义进行阐释,消除掉差异,由于人类体验有共通性,语言中的语义具有相似性,在语言的句法结构上也存在基本的相似。只要信任译者就行了,赋予译者一定的权威,无需读者来解读文本。同时过分关注底层结构、普遍句法、普遍语义、普遍语用结构,也就贬低了翻译作品的价值。

      Wilss对Schleiermacher 和Humboldt有关语言与翻译的理论推崇备至,前者提出过真正的翻译和机械式翻译的区分,后者提出过语言的普世性,Wilss的翻译理论基于德国的理想主义:(1)普世语言观,包括普世的语言形式和共享的核心体验;(2)相信通过阐释过程,深层转换是可能的;(3)语内翻译从深层到表层,存在生成模式;(4)文本从高到低,从艺术到科学文本(Gentzler 2004:63)。

      Wilss 在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1996)中,关注翻译过程,把翻译看成一种连接源语社会和目的语社会的有目的的、社会性质的活动,关注谁翻译什么,为谁译,为什么等交际行为。提出translation as knowledge, translation as meaning, translation as decision等概念。

      Wilss在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the 20th Century:Focus on German(1999)中,介绍了德语地区的翻译情况,包括大量的采访,以及他本人的教学体验和观察,特别关注作为语言调停人/中介(mediator)的社会角色。该书把德语地区的国际交流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00-1919:法语作为国际共通语;
     (2) 1919-1945:英法双语;
     (3)1945-1990:多语社会,翻译逐渐发展为翻译产业。
      在知识社会,国际交往中的翻译将往全球化、专业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我认为这也是翻译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值得国内翻译从业者、翻译研究者认真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