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担保业衰相日显:“施救”变“待救”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2月21日

(2012-02-25 10:57:38)
标签:

财经

中国担保业衰相日显:“施救”变“待救”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2月21日

2011年,担保行业危情不断。河南担保行业相继爆出资金链断裂危机,连云港担保公司老总跑路,山东海龙违规担保,东莞首家民营担保公司债权清算。

  2012年伊始,颓势难转。国内担保明星人物陈奕标陷入“跑路”风波,其控制的华鼎和中担两家大型担保公司摇摇欲坠。

毁誉之间,危机之差,担保已被称作“又一个来不及繁荣就陷入危机的行业”。

  二十年前,承载的是“施救”的使命,许给中小企业融资一根救命草。二十年后,却自身难保。

  本该处于桃李年华的中国担保行业,无奈衰相日显。

  华丽开局:含着金钥匙出生

  中国担保行业的起步,被誉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财政部出资,经贸委成立中投保,即中国国际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是纯财政出资,隶属于财政部。其主要是配合一些国内政府部门大的项目,包括一些引进外资的担保。整个担保行业在政府出资的股本结构下缓慢摸索。

  2003年,担保行业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春天。是年1月1日《中小企业担保促进法》颁布后,全国各地涌现了很多担保机构。大体分为三块,即政府出资、民间商业模式以及经济发达沿海地区或特定的专业市场内部出现的互助性的担保组织。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02年国内只有担保机构848家,到2004年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平均每年翻了一番。中国担保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当时,担保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是中央、地方政府、还是公司、个人财团都对担保行业倾注了无限关爱。

  后来成为东莞担保行业老大的康华担保,诞生于这个好时机。康华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在成立时,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人民币,而当时中国担保行业的注册资本普遍在数千万元。最初参股康华担保的都是东莞本地的顶级商人,包括已故东莞首富王金城,后从黄百鸣手中买下东方电影投资影片《叶问》的企业家郑强辉,曾在东莞资本市场颇有作为的李忠强,还有世纪城集团的两位企业家张运稳和张伟旋。这5家股东分别出资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3500万元和500万元,并按相应比例持股。如此强大的财团后盾,使康华担保成为担保行业的“银河战舰”。2002年,据可查的数据表明,康华担保在开业后不到4个月时间,就为东莞市2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28亿元的融资担保。

  不过,盛世下,危机四伏。中国的担保业也恰是从此时步入“昙花一现”的痛苦历程。

  模糊的面孔:别问我是谁

  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共计6030家。相比2002的848家,平均每年翻了一番。

  事实上,游离在官方统计外的担保机构多不胜数。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缺乏注册资本金限制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很多担保公司当初进入这个行业就是“凑热闹,听见人家说是个朝阳行业好赚钱就进来了”。为了做成一笔业务赚到第一桶金他们甚至不择手段,“风险再大的业务他们也揽下来,结果自己根本做不了。”

  柴小姐称,真正被银行认可的也就那么几家,她称能够像银达这样得到广州十几家银行机构全部认可的更是凤毛鳞角。

  粗略估计,目前这种来自民间的没有实力、没有业务的担保公司占到了担保行业的90%,它们处于银行不认可的自生自灭状态。

  数量最多的民间担保公司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身有实力,真正在做担保业务,而且也做出了规模与气候来的。在取得了银行认可,建立了自己的信用与业务版图后,他们当中开始出现分化,一些担保公司开始掉头想方设法“为自己搞钱”了,将帮助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担保资金变成自己的股本金。

  第二类也有自身实力,也在做担保业务,但他们的服务对象仅仅限于关联企业、关联股东,他们的担保不对外,非关联企业往往难以取得他们的担保服务。他们的胃口与兴趣不在担保服务行为本身带来的利润,而在于关联企业对于银行资金运用后获取的收益。一般而言,他们与关联企业、关联股东的关系错综复杂,银行在只考究贷款发放的风险等传统模式下难以察觉出来。这类担保公司的背景往往是一些神秘的民间力量,他们成了套取银行资金的威胁最大的群体。

  第三类是本身没有实力,游走在边缘地带的担保公司,除了接触“鼠道蛇窟”,也在想法设法骗取银行信用,捞一把就走。虽然表面上看,银行不认可他们,但是他们却通过种种灰色途径获取银行资金。

  生存压力倒逼的无序竞争,致使担保行业渐失自我。

  择偶生存:“第三者”城商行的出现

  银行与担保公司曾经的“蜜月期”,恐怕一去不复还了。尤其是民营担保更难取得国有大行的信任。

  一直以来,银行对民营担保都存在差别性政策,“对国有控股担保机构的担保额度能达到8到10倍,民营担保则只有3倍左右,而且在流程中添加了资金控制人(无论是否股东)的个人无限连带责任。”一位民营担保人士透露。

  “此外,整体上国有大行都在收紧银担合作,经常是只收不贷”。另一位民营担保人士表达了忧虑。

  事实上,早于去年9月份温州担保业爆发危机之前,银监会早在去年7月份就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对银担合作风险进行排查。

  “银行在对待民营担保的态度上也是挺矛盾的,一方面总行警示风险,要求停止与民营担保合作,另一方面也怕流失优质客户,支行在操作中采取了变通手段,要求我们拉入一个国有再担保企业以应付上面的规定”,江苏一家民营担保公司负责人认为银行完全杜绝与民营担保合作并不现实。

  尽管如此,银担想说分手还不容易。据业内人士介绍,因为担保公司对违约贷款全额代偿,起到了银行风险缓冲器的作用,其实银行对担保公司的依赖不光是为了风险转嫁,担保公司还能为银行扩展业务渠道,提供优质客户,另外,担保公司还给银行带来保证金存款,帮助其完成存贷比考核。但同时,民营担保存在不规范经营行为,隐藏的风险又是银行所忌惮的。

  鉴于国有大行纷纷削减对民营担保的授信规模,一些企业负责人称今后有可能转而向城商行寻求合作。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担保公司过于依赖银行,完全成为了以银行为服务对象,担保业的定位应该是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此寻求创新从单一的担保收益模式中脱离出来,努力打造成为融资服务商,实现业务增值。

  对于未来,中国担保业依旧迷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