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任PK社科院让人很烦
北京市社科院发布《北京社会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北京城乡发展报告》四本蓝皮书,社科院对流动人口、住房等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其中2010年,北京大量保障性住房将上市,这对价格过高的商品房销售将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届时房价会真正下降”的判断,与市场人士的预测相左。于是潘任PK社科院让人感觉躁烦。不是烦恼各自的观点,不是烦争论,而是烦恼理论界研究的基础和实战派的观点为什么不一致。
任何理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准确与否,都要总结于实践,运用于实践。房地产理论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搞研究的人员不愿意与开发商交朋友,愿意引经据典拿国外现成的“理论”指教开发商,指导民众,还不准确。只有一方面听到民众呼声,另一方面考察实践者,总结实践的原理,才会做出有用的判断。而我们的小部分研究人员(砖家)却拿“洋理论”做研究说理的基础告诉民众实践者有毛病,试图开出西药方治不对症的问题。本来理论产生也是有规律的,比如:参照西方观点——考察中国市场——潜心研究——问计于民(包括供需双方)——找出原理——指导供需——实践检验——修正或提升理论指导性。而我们的砖家一方面拿洋玩意闭门修补忽悠民众,另一方面迎合民众打压实践者。造成误导民众,迷糊实践者。很多人看不准方向。一次次错失购房时机,能不烦吗?
任何实践都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就房地产市场来讲,全国经济东西失衡、南北有差距形成了发展中的现象,这样的市况必定需要一大批敢于闯、大胆试的实践者,随之就应该有学者观察、总结原有实践、指导未来实践的理论概括,现在的问题是社科院总结的结论与实战者对市场的感受不对口、推敲起来老百姓也迷糊,比如都说现在房价高,为什么供需双方还在市场上交易呢?问题出在迷信“洋理论”的人比较多,如果说当我们的实践还在馄饨的时候“洋理论”确实开了我们的“天目”,可是市场实践者走了十几年,怎么还有人拿“国际惯例”的理论忽悠国人呢?你说烦不烦。
理论和实践本来是双胞胎,现在道好:二者岔开了;本来理论可以被民众接,现在却被高深化了,什么收入比“惯例”,什么房价今年跌明年跌,评论的结果和股评没多少区别,都是忽悠。查了一下房产十年来的专家趋势分析,被市场“突然”的表现打乱分析的很多。不准的时候,恰恰一些房地产商崛起,赚的满盆满罐,最具讽刺的是“赚的不好意思了”,于是出现有人听专家预测就后悔没买房,有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的钱包没了,还有人出来砸市。理论和实践两个圈子的专家分歧加大,市场不好的时候专家可劲儿托市,市场热了的时候有人忽悠房地产商的“毛病”。争论是好事,可是理论和实践什么时候一张皮呢?
我们知道,潘任PK社科院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开发商每时每刻都实战在市场之中,学者们大部分精力在书斋里;开发商的眼神时时盯着市场供需变化,专家的眼神盯着书本看着海外;开发商时刻在市场的前线,研究人员却引经据典发明课题套用开发商的实践。人家说:实践出真知,可是总结实践很难,潜规则告诉社会“洋理论”是真理,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A、B、C一说,逻辑一推理OK了。其实,实践犹如河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市场就是实际和实践的实况,不变的论据怎么能准确解读变化的市场呢?想起来都烦。
现在不是对错的问题,是看房市的表象以后在哪里找结论的问题。
论理论开发商绝对考虑不会周全,论实践学者实在应该创新理论研究,二者PK说明,目前,房市确实存在没有解决的实践问题和实际问题。
现在房地产市场最需要的是实招、实话,市场是最大的权威。可是现在开发商四面楚歌,研究人员紧锣密鼓,购房人唉声叹气,市场还在自己走自己的路,谁不烦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