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纱》

(2022-04-23 06:55:11)
标签:

读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作者:毛姆

不该先看导读的,看完了导读,整个故事了然于心,读书的时候就没有新鲜感了。

简单叙述一下故事情节。凯蒂年轻漂亮、头脑简单,有着众多追求者。可惜,直到25岁,她还是没等到一个地位和收入都令人满意的男士向她求婚。此时的她,已经从当初那个被母亲寄予厚望的爱女,变成现在这个讨人嫌的大龄剩女。就连一直不受待见的妹妹都要嫁人了,她只能速战速决,心不甘情不愿地嫁给了性格孤僻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瓦尔特为香港殖民地政府工作,婚后她跟他一起到香港生活。瓦尔特是个性格内敛,不善言谈的人,尽管他很优秀,兼具智慧的头脑和高尚的人格,尽管他对凯蒂一往情深温柔体贴,可对生性活泼的凯蒂来说,他毫无魅力可言,她从来就不爱他。当高大英俊魅力十足的助力布政司查理·唐生闯入她的生活时,她立刻被他吸引,红杏出墙。他们在凯蒂家中偷情时被瓦尔特发现,他痛苦地提出只要查理的妻子答应离婚,只要查理答应一两周之内跟她结婚,他就愿意跟凯蒂离婚,否则他们将一起去一个霍乱肆虐的小城,湄潭府。凯蒂以为查理会跟她结婚,可惜,她太天真了,查理从来没有想要跟妻子离婚,妻子精明能干,是他的贤内助,他们还有三个儿子,他绝不可能让这桩丑闻影响到他的家庭和仕途。心如死灰的凯蒂跟瓦尔特去了湄潭府,瓦尔特投入到平息瘟疫的救治研究中,每天忘我地工作。无所事事的凯蒂开始在修道院帮忙,烹饪、缝补,照看那些被遗弃的女孩,被信任、被喜欢的感觉让她的内心得到安慰,与那些舍弃自我、不停祈祷的修女们一起工作,又一次次亲眼目睹了生离别,让她的精神得到成长。最后瓦尔特死于瘟疫,凯蒂独自回到伦敦,和父亲一起生活。

读书的过程不断地想到《飘》,前一阵儿重温了电影《乱世佳人》,印象还比较深刻。凯蒂跟郝思嘉一样,简单、快乐、坚强,有旺盛的生命力,整天周旋于各种舞会,把那些追求者们玩弄于鼓掌之间。她们都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身边都有一个明知道她们愚蠢,庸俗,却深深爱着她们的人。故事挺老套的,不过,最吸引人的不是故事情节,应当是作者对真实的人性的揭露,还有作品中时常透出的哲学意味。

揭开面纱,让我们来看看人性的本质。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瓦尔特在修女的眼中是那么善良、热心、高尚和无私奉献,其实他也有自私狭隘的一面,他带凯蒂去湄潭府的初衷只是为了惩罚不忠的妻子,因为这里瘟疫盛行,他们在这生活无异于飞蛾扑火。不过,他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如果凯蒂真死了,他恐怕永远不会原谅自己,尤其是得知凯蒂有身孕以后,尽管这不一定是他的孩子,尽管他被心碎的痛苦深深折磨着。他染上瘟疫,军医说,很有可能在拿自己做实验。临终前,凯蒂请求他的原谅,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宽恕,而是为了让他能安心地离世。行将就木的他听到凯蒂的忏悔流泪了,说“死的却是一只狗”,那是《挽歌》里的一句话,说好人收养了一只疯狗,一直和谐共处,某天狗发疯咬伤了人,人们以为人会死,结果人痊愈了,狗却死了。我不能理解,或者说不敢相信,真是像我理解的那样吗?难道他是在说自己这只疯狗本来是想咬死凯蒂的,最后反而自己死了吗?

凯蒂在湄潭府生活,尤其是在修道院工作的时候,已经忘了唐生。瓦尔特去世后的几天,她仍然回到修道院工作,别人感动于她的奉献精神,实际她只是无处可去。当她成为寡妇回到香港,被唐生夫人真诚关爱、热情款待时,尽管十分了解唐生的为人,仍然没能抵制住诱惑,投入到他的怀抱。她并不像唐生那样堂而皇之,她恨那个脆弱、冲动、愚蠢的自己,只有迅速逃离这是非之地,才能重新开始新生活。

说起来查理这个人倒是不复杂,他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始至终都自私自利、厚颜无耻。不过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他是一个体面的丈夫和父亲,他的妻子甚至跟他一起嘲笑他的那些风流韵事。

瓦尔特死后,凯蒂虽然伤心,但是却真真切切地感到了自由。她挣脱了令她烦恼的束缚,摆脱了一段令她压抑的关系;她挣脱了死亡的威胁,摆脱了让她低声下气的爱;挣脱了所有精神的枷锁,无拘无束精神的自由。有了自由,她就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无所畏惧。他们的关系很尴尬,既不能幸福地走下去,也不能简单地结束,痛苦地纠缠着。与其说瓦尔特不能原谅妻子,不如说他不能原谅那个深深爱着妻子的自己,明知道她愚笨轻浮、头脑简单还是爱她,明知道她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也还是爱她。明知道她不爱他,他还是爱她,从来没有期望得到她的回报。凯蒂虽然没有他那样的智慧,但是却比他更通透,更豁达。用阿德勒的观点来解释,发生了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瓦尔特的深情让他脆弱,他的怨恨让他压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凯蒂为自己犯的错后悔,也觉得对不起瓦尔特,但她觉得没必要这样痛苦,没必要忏悔,生活还是要继续,为什么不能干脆地忘记过去,重新开始呢?她是这样想的,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故事的结尾,凯蒂恳求父亲让她跟他一起离开,她需要父亲的爱,也需要弥补过去对父亲的亏欠,她还想好好养育孩子,让她成为一个自由而且独立自主的姑娘,希望她无所畏惧地活着,活得像个人样。她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着她,但是她能感觉到自己心中充满勇气。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会怀着一颗轻松的、朝气蓬勃的心去面对。看到丈夫痛苦的模样,她怜悯他,也同情他。人生苦短,苦痛繁多,还如此折磨自己,难道不可悲吗?


书中借用沃丁顿的口提到“道”,“道,就是路和行路人。那是一条永恒之路,万物都行走在其间,但道生于无,因为道本身也是物。道是有也是无。道生万物,万物皆循其道,万物复归于道。道是形却无棱角,是声音但不为耳朵听见,有形象但无形状。道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如海洋,却恢恢不漏。道是万物的避难所。道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不用探窗户就能看见它。不管它愿意与否,它都教会你万事行事的法则,然后任它们自由发展。依循道,谦卑的人能保全自己,驼背的人可以变得挺拔。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而成功潜藏着失败。但是有谁能知道两者何时交替。追寻和善的人会平顺如孩童。平和能使攻者获胜,防者安身。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哇,这一大段话太玄妙了,把我看得稀里糊涂,根本读不懂啊,不知道跟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不是一回事。用我能理解的话来总结,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赋予意义。顺其自然,当你不再渴求安宁的时候,安宁自会到来。


《面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