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菲利帕·佩里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无感,句子并不艰涩难懂,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后来读到几段话,相当于为我的两个问题找到了答案,一下子让我来了精神。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有一次跟我姐聊天,她说有点弄不懂单位里新来的年轻人,工作做得完做不完,做得好做得坏,似乎都与他们没有关系,让她这个小组长瞠目结舌。待遇问题却不能马虎,他们属于事业单位,没有事业编的就是死工资,他们明知道这一点,可每当看到别人拿得多,还是忍不住要抱怨。业务不精不打紧,毕竟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平时在走廊、电梯里碰到了这些人,就跟不认识的人一样,招呼都不打一个,把她尴尬得要死,人家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她说,不跟我这个小组长打招呼也能理解,但是连我们领导也纳闷——他们不认识我吗?她说,我们刚进单位的时候,见了领导、师傅,都得赶紧亲切地打招呼,对工作更是小心谨慎,生怕弄错了。这些新新人类是怎么回事呢?我听了哈哈大笑,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自我(目中无人),加上家庭条件不错,没有养家糊口的紧迫感,失去工作也无所谓,大不了在家啃老。听朋友说,认识的人里有不少孩子都是这样,大学毕业后什么都不做,就愿意在家待着,就喜欢在家待着。
我跟老公聊这个话题,说现在的孩子不爱打招呼,偌大的小区里那些不认识的人就不说了,同一层楼的邻居,平时跟他们父母都会点个头聊几句的,碰到了也没有一个主动打招呼,唯有几个子健幼儿园时的发小,碰到了会主动问声好。我感叹世风日下,老公不以为然,他这个人向来喜欢抬杠,斜着眼睛问我,为什么要打招呼,这才是该有的样子!我一时转不过弯来,不知道怎么反驳他,没好气地说,这毕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啊。每次跟老妈出去,如果碰到她认识的人,人家随口问一句“去哪”,她都会老老实实地回答“去图书馆借几本书”、“去超市买点东西”“去公园转转”。我笑她,人家就是随口一说,不是真的想知道你要去干啥,不用那么认真回答。她说,哎,表示友好嘛。小时候的邻里关系,就像老话说的那样,远亲不如近邻。老爸说八十年代我姥爷去我家住了一段时间,那时候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房里,本来就需要打上下铺了,哪有地方给他睡,只好在隔壁康师傅家里凑合着住。要搁现在,不能想象。不过,现在是信息时代了,发达的网络、便利的小程序,真的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吃饭、购物,如果有资本,年轻人当然懒得出去了,几十年前那种“熟人社会”早已渐行渐远。
我们展现得体的行为,很少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奖励或害怕遭到惩罚,而是因为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因为我们知道,合作比对立更能带来和谐的生活。我们之所以帮别人一个忙或是顾及他人的感受,不是因为不那样做会遭到惩罚。我们那样做是因为,我们想让对方的生活更好一些。
这是我为第一个问题找到的答案。这本书里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认识——“关系最重要”,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亲朋好友,或者同事之间,每个人都会因为获得了他人的倾听、理解、共情而受惠。或者,说的更“自私”一点,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好。子曰:“德有邻,必不孤。”如果举手之劳就能让大家和谐共处,何乐而不为。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有一天子健放学回来,照例是大汗淋漓,他让我猜,今天化学考了多少分。
我瞎猜,50?(满分)
他瞟我一眼,想啥呢?
我再猜,40?
他说,40.5,我感觉现在做化学有点顺手了。
是有进步,三模他还是考得不怎么样,只有29分。数理化是他的绝对弱项,班里好多成绩比他好的同学,文科成绩都不如他,但是这三科能比他多好几十分,差距不是一点点,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我说,今天老师还给我发信息呢……
没等说完,他就打断我:不听不听,不听XX说话。
我纳闷,你说啥呢,是高途的化学老师给我发信息。(我们报了网课,临时抱下佛脚。)
他哦了一声,那你说吧。
我说老师让你把基础知识再好好背背,把课后作业再好好看看。
然后问他,你刚才是说什么事?
他不肯说。
我能猜到,肯定是在学校又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赶紧去看手机,QQ有更新,没有自动接收信息,等更新完毕,终于看到了老师的留言:***自习课未经批准擅自下楼打篮球,请家长知悉。
我能想到子健这个刺头肯定没啥好话给老师,也能感觉到老师的无奈和怨恨(能这么说吗?),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合适,最后憋出一句,谢谢老师告知。
子健那时不想说,我也不去逼他,吃晚饭的时候跟他闲聊。
我:老师说你自习课去打球了。就你自己啊?
子:不是,还有三个。
我:打了吗?
子:没有!刚打了两分钟就被叫回去了!(生气)
我:被训了吧?
子:嗯。
接着他又说了一堆不好听的话。
我:你很生气?
他摇头:唉,我不是因为她批评我们生气,把我们叫回去就得了呗,我都打算回去写作业了,可是她啰里啰嗦说了半个小时,又让我们去学生处,又说了十分钟,回去就下课了。啥也没干成!
我:哦。老师心里也着急,都要中考了,你们不想着复习,还打篮球。
子:不说了!(他不想听的话,会立刻制止我。)
我:好吧。
这不是第一次子健跟老师顶牛了,但愿是初中生活的最后一次吧,毕竟离中考也没剩几天了。刚开始,每次接到老师的电话或信息,我都有点如坐针毡的感觉,情绪会低落,会伤心会自责。现在好多了,书里的这句话安慰到了我:孩子是否会惹麻烦,和父母管教严不严无关,而是和孩子学会这四种技能的速度有关: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读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以后,我有意地训练自己平静地接纳他所有的情绪,虽然不能保证一点都不生气不伤心,但是至少想得开了,安慰自己,他总会长大的,总有一天会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苦心,现在先维持好亲子关系吧。比如这次,如果我立刻批评他,吼他骂他,可以想见那结果,要么是他跟我大吵,要么是他觉得我不可理喻,从此关闭心门,再也不跟我说话。父母越是平静的接受他此刻的情绪,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他此刻的心情,他就越能敞开心扉,把事情的经过和他的所思所想告诉你。为了增加他的抗挫折能力,我们首先要忍耐挫折;为了提高他的灵活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不能老是把他当个孩子,事事管住他,命令他怎么做。为了让他学会为他人着想,我们就更得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找找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只有心平气和地讨论,你们才有可能合作共赢,一起开启头脑风暴,想一想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该如何应对。
过了两天,我们聊到高考的话题,我说看到新闻要屏蔽考场周围的手机信号,他说,学校平时也屏蔽信号,手机慢得呀,我们打个斗地主都卡得要死。
我假装不在意:啊,你们还敢在学校斗地主?
他说,不敢!我们现在连自习课去打球都不敢!
我问:假如你是老师,你的学生做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他呵呵一笑,说:我没有这样的学生!
我逗他:你会不会像老孟那样,去踢他们的凳子腿,然后说——回去跟家长谈话,把录音发给我!你那次也是因为自习课不打招呼就跑去打球了。
他说,不是吧,那次是因为我不做眼保健操。(唉,眼保健操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说,是打篮球,我们那时候在西江苗寨,永世难忘啊。
他笑,我妈又夸张了。
想想他这三年经历也够丰富的了,眼瞅着初中就要结束,时光一去不回头啊。
只要不把孩子的感受视为胡闹,只要你能倾听,不做评判,只要你能确认孩子的体验,你就更有可能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你很难去改变一个人,哪怕他是一个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除非他自己意识到这一点。青春期的孩子大脑额叶(负责大脑思考和控制情绪的地方)还没有跟大脑的其他部分建立起快速的联结,但是感到兴奋的能力却已经达到了一生的巅峰,当他们冲动地展露情绪时,懂得“这不太好”“别那样做”的能力还没跟上。这时候的他们更脆弱,更需要爱,也更需要我们耐心去等待,就像我们相信他总有一天能学会走路、说话、吃饭一样,这时候的我们也要相信总有一天他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与冲动,能学会理智地思考、判断和行事。
这本书特别适合准父母或新手父母阅读,它呈现给读者一个养儿育女的新视角,让你从给他穿衣、喂他吃饭、给他洗澡、哄他睡觉这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中抽离出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用美好的亲子关系陪伴他们长大,长成一个行为得体的人,理解和支持他们,帮助和鼓励他们锁定自己的愿望、希望和梦想,并且为之奋斗。让他相信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即便你离开这世上,每当想起,他依然可以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