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标签:
读书哲学心理学育儿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前两年跟子健的一次争论中,他眼含热泪地问我,你们都还没准备好呢,为什么要生下我?!当时把我问愣了,现在读了这本书,我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要不要生下你是我们的课题,为了生下你,我们尽力做好准备,工作、买房、安家,爸爸戒烟戒酒积极锻炼,我保持心情愉悦补充叶酸,另外我们还买了几本育儿书,大致了解一下养育孩子都需要做些什么。至于你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你的课题,如果你想过得好,你就要多努力。如果你想得过且过,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这种解释不但是有哲学依据的,而且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得到”听王烁老师的认知训练营,什么“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其实都是父辈祖辈们的想象,孩子生下来基本上就跟你没啥关系了,他不是继承了你,而是继承了基因,你或者他,都只是基因在这一站的载体(躯壳)而已。子健一听这话兴奋起来,就是就是,我们没啥关系。我给他泼点冷水,嗯,还有一点道义上的关系,我们得负责把你养大成人。我们不能对你过多干涉,这也意味着你需要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
春节前舅舅打电话给老妈拜年,也说说近况,现在他们家最闹心的莫过于小外孙了,孩子长得挺机灵,可是一直不说话,不知道他是因为先天的缺陷还是后天的环境,反正他就是不开口。两三岁的时候,觉得只是语迟,人很聪明,你跟他说什么他都懂。但是现在越来越糟糕,似乎连大小便都不会了。老妈私下跟我说起这事,唏嘘不已,她认为就是让表弟两口子给闹的。舅舅一家原先以为捡了个宝,弟媳是研究生毕业,长相过得去,工作也不错,婚后却觉得她“奸懒馋滑”,小俩口吵架没断过。前几年就离了,孩子抚养权归妈妈。离就离吧,这年头也不是啥新鲜事,可是离婚后他们还是三天两头的闹,为了复婚或者为了钱,孩子跟着遭罪。前年舅舅舅妈带他到广州去看病,说是自闭症,回去还上了特殊幼儿园。咱这外行也弄不清楚自闭症是个什么情况,怎么就不说话了。舅妈偶尔给老妈发几张图片,似乎他在幼儿园跟小朋友玩得挺开心。前一阵子听说那妈妈拒绝舅舅家的探视,现在孩子这样了她可又不管了,不知道是因为没有能力管还是不想管,反正又把孩子推回来了。舅舅打电话说,年后他们老两口要带着孩子到广州住一段时间,一为看病,二为让孩子脱离原来的环境,兴许还有转机。
我跟老公说,跟人家比起来,我们孩子能平平安安地长大,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只要父母能降低或者抛弃自己的期望,放下执念,那我们就能幸福。老公不断点头,说是呀,他反反复复地听王烁老师的课,正是以此来安慰自己。当我跟他讲一些书中的理论时,他摇头,让我别跟他说那些,他不信,他想用科学的方法来开解自己。我说,这也很科学啊,要不然那么多人心理不健康的时候怎么办?还不是需要心理医生来开解?阿德勒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多读一些他的理论,学会换一种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学会轻松自如地生活,何乐而不为。
以前读周国平的文章时了解到,哲学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触不可及,也许在对话之中就能以小见大,讲明许多道理。比如中国的先贤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他们的学问都没有亲自留下著作,都是通过和他们的学生辩论,由学生们记录、保存下来。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也在于此,是以智慧的“哲人”和懵懂的“青年”之间的辩论来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知识,大量的案例不仅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常识,也有别于我们在无意当中接收到的弗洛伊德的观点,挑几个来说说。
1、否认“过去”和“精神创伤”
青年举个例子,他一个朋友多年闭门不出,因为一出房间就心悸手抖,他很想改变现状,却很难改变。哲人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子说话总是会脸红,于是不敢跟喜欢的人表白。
弗洛伊德主张“原因论”、“决定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无法改变。以前听到的这句话——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应该符合弗洛伊德的观点,你之所以过得不幸,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经历的事情,所以用“错不在你”来安慰病人。假如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解释上面两个例子,过去决定现在,青年的朋友也许过去曾受到某种心灵创伤,当他出门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所以足不出户。女孩子因为害羞,所以不敢表白。
而阿德勒否认“过去”以及“精神创伤”的存在,他主张“目的论”,他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青年的朋友是因为根本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了不安的情绪。女孩子是因为害怕承受被人拒绝的后果,所以找到脸红害羞做借口。希腊语中的“善”和“恶”与我们现在的理解有些不同,没有道德方面的意义,仅仅是从自己出发,做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就是“善”,没有好处就是“恶”。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做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的事,所以当你选择这么做的时候,一定是从中得到了某种好处。青年的朋友也许正是用“闭门不出”这样一种手段来持续得到父母的关注、同情,甚至是报复。女孩子需要“脸红恐惧症”这样一个借口,来逃避鼓起勇气的艰难,或者被拒绝的难堪。
细思极恐,用这种“目的论”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的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比如我不太喜欢热闹的环境,并不是因为我从小没有在大家庭里生活,不习惯与人交往,实际上就是因为我喜欢简单、享受孤独带给我的快乐和自由。上大学时,暑假有同学来找我玩,我宁可藏起来让我姐去接待同学也不愿意出去玩,由此可见一斑。再比如老公脾气暴躁,在医院或者超市排队时间长了或者有人插队都会让他暴跳如雷,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激怒了他惹得他大发雷霆,而是因为他想要用大发雷霆这种愤怒的方式来震慑别人。讲道理太麻烦,可能也没人会听,发怒这种快捷的方式更容易使别人屈服。(这绕口令似的一大段话竟然得到了他的认同,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了。)再比如,子健总说如果怎么怎么样,我也能怎么怎么样,其实就是预先为了有可能失败的后果找到一种借口。那些总拿忙碌当借口减肥失败、读书没有进展的同学,需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真是因为忙得脚打后脑勺一点时间也抽不出来,还是因为你没有勇气做出改变,宁可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忍受小小的“不方便”,然后拿忙碌当借口呢?
2、发生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
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精神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他还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兄弟姐妹同样经历了父母离异或者其他不幸的事情,但是,他们对待事件的看法影响了他们成长的轨迹,长大后的他们有的开朗有的忧郁,有的幸福有的不幸,完全出于他们各自的选择。
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可以是性格,从广义上来讲,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近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没错,过去发生了很多令人痛苦的事,但是你可以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是一直被“过去”压制着透不过气,还是“而今迈步从头跃”。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如果世上只有你一个人,你长得再难看也没人笑话你,也没有什么学业评价、绩效考核、阶层高低的比较了,但是,这根本无法做到。只要处在人际关系中,或大或小的受伤就不可避免,也会伤到别人。没有几个人是心静如水的圣人,难免会比较,难免会自卑,难免会嫉妒,难免会焦躁。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的主观决定。阿德勒本人是身材矮小、残疾,还两次经历车祸的人,可是却能超越自卑,成为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说,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甚至还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但是,自卑情结就不同了,它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等等,这只是不愿意牺牲维持现状所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而已!
3、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关系,阿德勒把这些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如果你觉得世界太复杂,实际上复杂的只是你看世界的眼光。如果你觉得人生太沉重,很有可能是你一直在扛着别人的课题负重前行。很多人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父母、老师、爱人等)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那就有必要学会“课题分离”。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那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其实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父母总是打着“为你着想”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或者是支配欲。子健期末考试成绩毫无意外的差,但是寒假期间,他还是以玩和睡为主,看得我心急如焚,他却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眼瞅着距离中考也越来越近,他似乎还是没找到奋起直追的动力,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跟他强调:你的将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学或不学,你学好还是学坏,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他笑嘻嘻地说“知道、知道。”然后该干嘛干嘛。我反复地问自己,这是我能改变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是他的人生,那是他的课题,他需要自己去面对,他不是为了我的期待和想法而活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没有必要替他焦虑。老公戒烟、减肥也是一样,都不是我的课题,都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外,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我使再大的劲也起不到丝毫作用,因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就像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低头喝水。丢开别人的课题吧,尽管是亲密的家人,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自己变得简单和幸福的第一步。
4、未来不可期
“活在当下”是这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原来这也是阿德勒的主张,真是够现代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但是,唯有“现在”是我们真正经历和拥有的,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只要认认真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就已经足够了。就好像旅行,并不是到达目的地才是旅行,在你跨出家门的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那么朝着目的地的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即使因为某些事情没能到达目的地,那也并非没有旅行。
前一篇:【深圳过年】初六:桃花朵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