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淡风轻
云淡风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474
  • 关注人气:6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

(2020-04-25 07:05:46)
标签:

读书

投资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作者:老罗

这个老罗不是首次开直播就卖了好多亿的老罗,也不是罗辑思维的罗胖,在跨年演讲上他特意说过,投资这种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吧。从作者简介知道了,这个老罗是知名公募基金经理人,指数投资专家,雪球大V,读书后知道了,他是广发基金的基金经理。

书名既然是从入门到精通,那就意味着书中涉及的内容由浅入深,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有些内容能懂,比如关于指数、指数基金、定投的一些知识和投资理念,有些内容难懂,因为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收集分析。不过呢,我觉得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没必要知道那么多《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着重于学习有关定投的知识就够了。相对于李笑来那本《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这本书中有关定投的章节更加实用,因为前者只强调了定投的好处,后者则是分析了投资者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怎么买和如何卖。

一、怎么买

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定投以及定投于指数基金的好处,但是指数基金本身也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手上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了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用,买什么基金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指数体系的分类最简单的就是宽基指数和窄基指数,我们常见的一些指数,代表整个市场走势的,比如A股的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港股的恒生指数、美股的标准普尔、纳斯达克100等,都属于宽基指数。还有一些行业指数或者主题指数,就属于窄基指数。

如何选择呢?老罗话你知:

1、高弹性,即波动幅度比较大的基金。所谓“牛市赚净值,熊市赚份额”,定投的秘诀就是趁熊市通过不间断地投入来摊低成本,获取更多份额,等到牛市到来时高点卖出,获取收益。老罗通过数据测算(老罗话指数投资公众号测算),波动率越大的指数,定投受益率越高,也就更适合基金定投。

2、高成长性。在关注波动率的同时,还要遵循另一个投资原则,那就是选择高成长性的指数,因为在反弹行情或者牛市里面,一般情况下成长性好的指数获益会更多。那么,如何判断这个成长性呢?老罗认为市值越小的公司发展空间越大,具有高成长的潜力。

3、组合定投:A股市场经常会出现结构性牛市,经常在某些年份会出现大盘指数涨、小盘指数跌,或者小盘指数涨、大盘指数跌的现象,只有真正的牛市到来时大盘、小盘指数会一起涨,所以组合定投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如何卖

常言道“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没有100%盈利的投资项目,基金定投也不例外,有些人定投赚钱,有些人则是亏钱,有些人刚赚了点钱又全都亏了进去,实际上亏钱的原因基本有这么几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坚持定投;无法承受亏损带来的心理压力;总是追着热点跑;没有及时止盈。老罗的观点,定投关键在于“止盈,不止损”。“开始有信心,中途要耐心,最后会开心”。

如何止盈呢?老罗话你知:

1、市场情绪法:如巴菲特所说:“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当看到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想买股票,大家都对股市情绪高涨、雄心勃勃的时候,这很可能就是牛市的高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容易观测、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财务和金融知识,适合新手。缺点是过于主观和感性,不具有说服力。

2、目标收益法:确定一个目标收益率,一旦定投的收益率超过了目标收益率,就可以止盈了。目前基本上每个基金公司的APP或者网站上面都有设置目标收益率这个功能,如果达到你设置的数字,就会提醒或者自动卖出。至于设定多少比例合适,要根据个人风险的偏好和市场情绪的影响来调整。不过,如果目标过低,收益也偏低,如果目标过高,则容易错过止盈的时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批止盈。

3、估值法:指数估值水平是反映指数低估或高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估值过高也包括了市场情绪过高及对未来看好的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估值过高都存在一个估值回归的过程,所以可以根据指数的估值水平来止盈。牛市的时候PE值(市盈率)通常比较高,熊市则比较低。也就是说,当指数的估值超过一定标准后,气势汹汹的牛市很有可能已经走到尽头,股市可能即将发生反转。这种方法选择恰当的止盈线十分重要,最好能分批止盈。


三、总结

定投本身不是一个获取投资最佳收益的方案,其初衷就是“为不熟悉资本市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挖掘超越市场的机会”的投资者而设计的,股市有波动,所以分批投入的操作方式不会让你“拔红旗”当“接盘侠”,但也不要奢望卖在最高点,最好是分批止盈,落袋为安,尤其是在定投的中、后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老罗话指数投资


《指数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