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标签:
读书育儿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指责对方的失败与不成熟,否定对方的努力,只会挫伤对方的勇气,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给孩子努力尝试的机会,即使会失败,也要鼓励他“这次一定没问题”,这样才能带给他勇气。
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予取予求,父母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气,让他学会独立。
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很简单,用鼓励取代称赞,和孩子共享喜悦,肯定孩子的存在。
独生子女往往认为自己备受瞩目,向别人求援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出手援助他的人就是敌人,因而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感到很棘手。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就是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强调自己的存在,并试图得到父母手中拥有的权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使出的手段,深深影响了其性格的养成。
父母所持有的价值观对孩子影响极大,很多时候,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决定是全面服从还是彻底反抗。
孩子通常会拼命努力来回应父母的期待,因为他们认为要是违背父母的期待,其命运就会被抛弃。
童年的三种情况对人生影响重大:身体残缺、冷落、溺爱。不适当处理这些情况,只会让孩子朝着危险的方向越走越远。

用“比较”来鞭策孩子,只会让他丧失信心、内心受伤。要找到他的优点,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才是最重要的事。

一味斥责只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受到伤害,或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越来越我行我素,成为染上恶xi的最佳训练方式。

教育孩子就像是脚随时放在刹车上,除非必要否则绝对不要贸然踩下去,不然就可能破坏孩子之前的努力。从旁守护比过度干涉对孩子更有帮助。

亲身体验结果的方式比处罚、责骂来得有效。到了做作业的时间,孩子还在偷懒贪玩,不必斥责,让他直面考试的结果就好了。

童年经历对人的生活影响重大,童年充满不愉快的人只会对外界充满戒备,而在愉悦环境中成长的人,往往对社会充满信心。

假借沟通之名的斥责绝对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只有待气氛变得和缓时进行亲密的沟通,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建立信赖关系。

若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困惑,不妨思考:孩子通过你的方式学到了什么?相信通过这种问答你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只能让自己的生活愈加苦痛,唯有起身行动、改变,才有可能扭转不好的情势。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
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
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我们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和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个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总之,一个人应该证明自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优越情节是自卑情节的产物。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别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人生没有那么多苦难,是你自己让人生变得复杂了。其实,人生单纯到令人难以置信。
怀有自卑感不代表精神就不健全,主要看你如何看待自卑感,是以自卑为动因激励自己前进还是畏缩不前。
人只能经由失败来学习,并且凭借失败的经验来使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不是因为一时气昏了头而口出恶言,而是为了操纵、支配对方,想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创造与利用了名为“愤怒”的情感。
以嫉妒心支配别人,对方早晚会离你而去。理性的沟通才是正确双赢的做法。
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
如果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也会给人无法信任的感觉。
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乐观主义态度。它与只想着“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什么都不做的乐天主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抱持乐观主义而不是乐天主义。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没有人可以生活在没有“观众”的地方。
宽容自己与对方的不完美,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除了努力沟通别无他法。而那些认为对方无法沟通的人,其实一开始就没有沟通的意愿。
责备自己一无是处,只会跌落一望无际的深渊。有勇气认同现在的自己,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与其指责问题的原因,不如将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指责通常只会剥夺别人的勇气。
想要在团体中脱颖而出,由你开始协助别人,而不要等着别人来协助你。
如果一个人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那么他就会在潜意识里封闭自我,不和其他人接触。孤立自己的结果反而会使自己受伤更深。
想要让自己变得至关重要,就要对他人做出一定的贡献。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若彼此处于不对等的立场,不懂得珍惜与给予,只会用一味批判的方式,约束和指责另一半,这样的婚姻绝对不会幸福。
上次读那本《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时,里面有提到正面管教的理念来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微信读书上面正好能搜到这本书,顺便读一读。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这方面的小白,一起来学习吧。
关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童年的阿德勒患过佝偻病,无法进行强烈的体育活动。上学时表现不佳,被老师评为顶多只能成为鞋匠。他的父亲鼓励他说,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抛开心理学家的身份,他首先是一个活出了自我超越的人。
关于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巨头。他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勇气心理学鼓励无数人从混沌走向成功;他首创“自卑情结”一词,并将“补偿作用”首度运用于心理学,教导人们学会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树立有益的人生目标,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于本书
本书集阿德勒一生心理学智慧之大成,是能给每个人带来人生改变的经典著作。书中的100句话几乎涵盖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包括自卑、自我决定性、勇气、情感、性格、团体意识等。所有你不擅长的,你想躲闪的都有一个隐藏着的原因,只有你正视这个原因,你才可能改变自己,重获勇气。——这正是阿德勒思想的强大所在。摘抄部分如下,常常读,细细品。
关于育儿























关于激励
























几次尝试
这个漫长假期里,子健找到一个新乐趣,刷抖音学美食。
第一次他的尝试是蛋炒饭。有朋友会说蛋炒饭这么简单的东西没有什么新意,呵呵,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做的,反正子健同学的蛋炒饭跟我以前的做法不太一样,他是把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分开,蛋黄与米饭充分混合,平底锅预热后倒一点油先炒蛋清,然后像一个大厨一样,把炒好的蛋清拨拉到一边,倒入混合了蛋黄的米饭,再翻炒。第一次做放了点青豆,第二次加入了黄瓜粒和葱花,第三次加了胡萝卜。技术越来越娴熟,他自我感觉良好。
第二次他做了奶茶,这是我连想也没想过能在家里完成的东西。第一天我没去看他,他做好以后拿给我尝一下,味道还真不错呢。第二天他决定多做一些,放在冰箱里冷藏,下午上课的时候喝(多么会享受的一个人)。这次我在旁边看他做,他先是抓了一把冰糖和绿茶扔进锅里翻炒,等到糖融化后加入水、奶、油,煮开后过滤,倒掉残渣,还真像那么回事。好喝是挺好喝的,不过我建议他少喝为妙。他不解,问为什么?我说,糖太多了,你想啊,那么多冰糖你平时得用多长时间才能吃完,做成奶茶后,一下午就喝进去了。他觉得有道理,不做了。
第三次他尝试炸苹果,苹果切成片后,裹上面粉,再裹鸡蛋液,放入热油锅里炸。这个有点不成功,一个原因是我俩的刀工都不咋的
,只好把苹果切成小片了,另一个原因当然是没有经验啦,火太大,苹果小面糊糊很快就炸糊了,卖相不好。but,子健同学尝了一筷子,惊呼,妈妈,太好吃了!

第四次他想尝试一种奇怪的东西,听他的描述是我完全不能想象的样子。煮鸡蛋四分钟后剥皮待用,然后煮面条,打鸡蛋,准备面粉,他说要把面条裹住煮鸡蛋,然后再裹面粉和鸡蛋液放锅里去炸。我很怀疑这能否实现,但是,没有废话,做好我这小工的本职工作就行了。鸡蛋煮好剥好,面粉盛好,鸡蛋液打好,等他煮好面条过了冷水,再试着把这些东西往一块弄,可惜,试了几次都没办法弄好。他放弃,就这样炸吧,把那一团东西放在油锅里炸了一下,然后他自己尝尝说太难吃了。他说,好像漏了什么步骤,我再去看看。拿着手机在抖音上找啊找啊找朋友。。。找不到了。他主动说,那我把这面条煮了吃吧。我说,行,但是锅里油太多,得倒出来。他灵机一动,不用,我来炒鸡蛋!我说,好。他炒了鸡蛋后,又灵机一动,对了,我来做炒面吧。我连忙称赞,不错,面条本来就已经煮熟了。他把面条倒进锅里跟鸡蛋一起翻炒,然后加了酱油、盐、胡椒粉、料酒、辣椒调味,最后淋上点香油,我不由得佩服他,真能干啊!他尝了一口,嗯,好吃!我夸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抱怨连天,懂得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这是多么可贵的人生态度。几天后,他又专门做了一次炒面,也很好吃。尽管我要清洗粘的一塌糊涂的锅,要清理乱七八糟的台面,so
what~
第五次他说想做炸土豆。又是炸,我头发都要竖起来了。他补充,也不算炸,应该叫煎。嗯,这还差不多,能接受。前一晚他跟我交代工作,明天早上你先把土豆丝准备好。这对不怎么做饭的我来说是个小挑战,但也不能打击他的热情啊,连忙答应,好吧。早上起来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小土豆,刮皮,擦丝,过水,叫他起床。大厨起来了说,要先煮。他给锅里倒水,水开后煮土豆丝,然后捞出来滤水。又打了两个鸡蛋,将蛋清蛋黄分离,把煮好的土豆丝与蛋清混合,放点盐调味,平底锅倒油,下锅煎,将一个鸡蛋黄放入预留的小孔中,十分潇洒地往上面撒胡椒粉。成形后,拎起锅来将土豆丝饼抛起来翻面,再把另一个鸡蛋黄放上去,几分钟后煎好装盘。他先尝了一口,很满意,让我赶紧去吃。对于吃货同学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好吃的,何况是自己的作品。
这些尝试对于他来说,当然都是第一次,可是他没有畏首畏尾,更没有缩手缩脚,那胸有成竹的风度、那敢于实践的勇气着实令我钦佩。对于我来说当然也是跟他一起成长的好机会,看看上面阿德勒关于教育孩子的名言就知道了,给他努力尝试的机会,才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前一篇:【深圳】从大冲走到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