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宝贝,宝贝》

(2019-11-08 20:57:29)
标签:

杂谈

育儿

读书

分类: 读书笔记
作者:周国平

读这本书时最好笑的事情不是急着看书中的内容,而是先翻开了自己的博客,看看子健的小时候。说起来也有不短的时间了,从出生到现在,尽管刚开始只是隔三差五地记录,尽管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空白,尽管记下来的内容是九牛一毛,尽管文字不优美,文采不飞扬,但是看着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还是有一点为自己骄傲的,毕竟他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毕竟绝大部分的语言或者行动如果不记录下来肯定会被忘记。所以读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女儿浓浓的爱,无论是把屎把尿这种琐碎的事情,还是欣赏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我像她的家庭成员一样,被她有趣的话语逗笑,为她深刻的思想折服,被她高雅的气质打动,被她真实的表述触动。正如作者所说,他之所以会写这本书,不是因为他是作家,也不是因为这个小名叫啾啾的女儿特别,只不过是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对她的记录和思考罢了。

啾啾有些跟子健相同的地方,或者说在某些场景中所有的孩子表现都相似。比如“闹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词,以前我都是说“吵睡觉”。我姐的女儿第一次到我家做客是她不到两岁时,不知道是因为换了环境还是她本来就不容易睡着(尤其是午睡),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不要喝奶”。当时的我是没有经验啦,只听我姐说,她是困了,想睡了,知道睡觉前要喝奶,但是她又不想睡,所以这么说。岂止是说说而已,当然要附加上各种吵闹。那是我第一次领教到小朋友这么“烦人”的时刻。子健小时候应该说还是很好带的,不是特别磨人,白天玩够了,晚上讲讲故事喝点奶就睡了。偶尔也会吵,有时是因为生病了,有时是因为睡多了,哭哭啼啼地粘着我,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抱着他走了一圈又一圈,我已经口干舌燥,精疲力尽,他依然不睡,这种时候就感觉带个孩子真累啊。再比如上幼儿园,前两天因为新鲜、好玩,特别愿意去,甚至放学也不想走。然后就不开心了,总说不要去幼儿园。子健作息时间比较规律,早睡早起,吃饭很好,午睡也好,所以适应起来比较快。啾啾因为早上起得晚,吃饭比较慢,基本不午睡,所以没少为此挨批,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更多的抵触心理。不过,他们还是很快就喜欢上了幼儿园,因为这里有好的老师还有许多玩伴和工作(玩具、游戏)。

啾啾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她的智慧和优雅。这两点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别说孩子了,对大人来说这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所谓智慧,不是说她有多么聪明,而是她思考的问题很“另类”,那就是哲学。你可以说她某种程度上受到爸爸的影响,但是有些问题并不是爸爸主动跟她讨论的,而真的是她自己在想,在思考,甚至连爸爸这个哲学家也不能完美的给出答案。比如,她五岁时就不想过生日了,因为不想长大,还沉浸在时光易逝的忧愁中。又比如她有时玩着玩着就陷入沉思,她会说觉得没意思了。还比如,她会说时间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它是想留留不住,想找找不回。再比如她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矛盾,你必须用一种东西去解释另一种东西,再用别的去解释这个,似乎陷入了永久的循环和矛盾之中。这是许多大人都不会想到的问题,或者就算想到了,最多是感叹一下然后转眼就忘,不会去深入思考。幸好她有一个哲学家爸爸,为她能有这样深刻的思想而接纳、赞叹、敬佩、启发。“孩子心灵中的忧伤、头脑中的困惑,只要大人能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善于引导,而不是去压抑和扭曲它们,都会是精神的种子,日后忧伤必将开出艺术的花朵,困惑必将结出智慧的果实,对此我深信不疑。”

再说优雅,这当中包含了许多美德,善良、宽容、耐心等等,啾啾六岁时喜欢给别人讲笑话故事,有一次朋友到家里做客,她就给他讲了许多故事,吃中饭时还意犹未尽,约定好吃完饭继续讲。她先吃完了,自己坐在刚才讲故事的地方看书,朋友忽然意识到,她这是在等待着他继续刚才的游戏。她没有像普通孩子所表现的那样,要么急急吼吼地叫,要么委屈隐忍地哭,她是安静平和地等。还有一次班上小朋友笑话他们家的车破(捷达),妈妈接她时听她这么说,建议她解释,可以说我们家买车早,那时捷达车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她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知道。是的,自己知道就好,何必过多解释。上周跟朋友爬山然后一起吃午饭,他们从家里带了一大包抽纸放在桌上,有个男人从洗手间出来,经过我们这张桌子时很自然地抽了两张纸巾去擦手(以前我和子健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朋友见状郑重地告诉他,可以给你用,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我自己带的。那人忙不迭地道歉和感谢。我突然想到了啾啾的表现,顿时觉得高下立见,哈哈。很早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骄傲是要伤人的,所以我不说。啾啾的优雅还表现在宽容地对待别人的错误,四岁时妈妈给她买来沙画颜料,爸爸将它们放在透明的巧克力盒子不同的格子里,保姆小燕不小心将盒子拿倒了,颜料都混合起来。爸爸批评小燕,啾啾立刻制止他,说“小燕该伤心了。”尽管她也感到遗憾,但只是淡然地说,“小燕犯了个小错误”,“下回别这样放了。”她才只有四岁,不是像成人那样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会了礼貌,而是天性如此,怎能不让人惊艳。“在优雅中,有情感的细腻,有胸怀的大度,有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优雅是一种人性的美,无论出现在谁身上,都是令人赞赏和尊敬的。

读着书,我的记忆之门也打开了,想起子健刚降临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哭泣,想起他三个月开始游泳时欢快嬉戏的模样,想起他摇摇晃晃学走路的滑稽,想起他看到我下班回来时手舞足蹈的兴奋。想起他先学会叫爸爸,冲着我直叫爸爸,却想不起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妈妈,从什么时候开始只叫他“老爸”。想起他生病时我半夜抱着他在阳台上晃悠,想起他伸出小手对月亮邀约“下来跟宝宝玩!”想起他经常说“爸爸走开,是我的妈妈”,当爸爸说“这是我的老婆”,他说“不是,爸爸的老婆是奶奶。”想起他在爷爷奶奶的房间玩开心了,准备睡觉时就像个趾高气昂的将军,一把推开我们的房门说“宝宝回来啦!”想起带他在外面玩,他迅速捡起什么东西放在嘴巴里嚼,把我气得要死。想起他从单杠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把我心疼得要死。想起我们曾经每晚“示爱”的肉麻,也难免想起他现在经常拒我于千里之外的“生冷蹭倔”。

我问他,你记得你两岁半时去幼儿园,前两天特别愿意去,第三天就不愿意去了,那是为什么呢?假如他有记忆,哇,那我们不是可以好好探究一下?他说,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你把我关在洗手间里的事。我尴尬地笑,哎,那时候你还小,说不定是记忆出错了。他斜了我一眼,没说话。其实我自己都有点记忆模糊了,是有这回事,但我已经忘记是因为什么了。我在翻看博客的时候正好看到了这一篇,我讲给他听,你那时候可烦人了,吃饱了没事干,就拿勺子敲桌子敲碗,然后把碗都弄到地上去了,我说你你不听,我就打了你的手。吃完饭你到房间把我正看的一本书扔到地上使劲踩,说你几次你还是不听,我就只好把你拎起来放到洗手间里,让你反省一下。我怕你害怕,没有关灯,也没有锁死,还站在外面陪着你,只是你还小,不知道怎么打开门。他说,我那时才一岁多,你怎么就不能原谅我呢。是呀,现在想来有点羞愧,他才一岁多,我跟他较什么劲呢。表面看起来是我们带大了他,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一起成长。



摘抄:

我情不自禁地记下她的一点一滴表现,如同一个藏宝迷搜集一颗又一颗珠宝,简直到了贪婪的地步。尤其从她咿呀学语开始,我记录得格外辛勤,语言能力的每一点进步,逐渐增多的有趣表达,她的奇思妙想和惊人之言,只要听到,我就赶紧记下来,生怕流失。事实上,如果不记下来,绝大部分必定流失。

第二个月,盯看的时间长了,看得更专注了,真正是在凝视。我抱着她,或者她躺着,我俯身看她,她便久久地凝视我,仿佛在端详,在辨认。当然,我也凝视她,我们的眼神相接,相看两不厌。和婴儿互相凝视的感觉是奇特而令人入迷的,心中充满了宁静的喜悦和莫名的感动。

人们往往严重低估孩子对于有趣的需要,以为只要在日常生活上照料好就行了。比如说,有的父母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老人带,而保姆和老人带孩子往往趋于保守,但求平安无事,鲜能顾及有趣,给孩子心智发育造成的损失虽然看不见,其实难以估量。所以,依我之见,再忙的父母,也应该安排时间和孩子玩,而且不可敷衍,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肯这样做的父母,或者是自私的,或者自己就是无趣的,所以压根儿没想到孩子会有对于有趣的需要。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就谈不上好坏,好坏是后天运用的结果。一个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事实上也做不到,所谓改变一定是表面的。所应该和能够做的只是顺应它,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它产生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做自己性格的主人,不做自己的性格的奴隶,这就可以了。一个人做了自己的性格的主人,也就是尽可能地做了自己的命运的主人。

判读亲子关系是否具备精神性品格,一个恰当的标志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逐渐形成了一种朋友式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

独//立,就是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把孩子当孩子来爱,体察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另一方面对孩子像对大人那样尊重,重视孩子的意见和事情,这是做父母的智慧。当然,父母自己也是独//立的灵魂,而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鲜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学会也尊重父母。

既然都是独//立的灵魂,彼此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平//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商量的氛围。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之时,家庭的事务、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碍根据情况适当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其有参与感和被信任感。另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交流的氛围,经常聊天和谈心,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担孩子的忧愁,共享双方的喜乐,沟通彼此的心灵。


【读书】《宝贝,宝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