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2019-08-03 05:54:54)
标签:

杂谈

读书

作者:蒋勋

书读过两遍,依然不知道读后感写什么,尽管读书的时候总要流眼泪。用蔡澜先生的话安慰自己,你之所以流泪是因为你喜欢哭,不是为这件事哭就是为那件事哭。这没什么不好,洗涤眼球,还有利于身体健康。后来读到一段话,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作者说他在法国读书的时候,发现那里有很多课程就是教孩子们去欣赏,带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看花草看石头,看春天的嫩芽看秋天的红叶,然后去讨论花的美和石头的美。如果小时候的他们明白了石头与花各有各的美,谁都不能替代谁,大了之后的他们才能领悟不同的生命状态也是各有各的好吧,看到别人不同于自己的生活,会羡慕,更会欣赏,转回头来还是对自己的生活安之若素。读到这样的美文,你说不出什么、写不出什么又有什么打紧,只要你能学会欣赏。

【读书】《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作者提到我们的学校里也急需要开设这样的“欣赏”课,我深有同感。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是见得太多了,还是看得太少了,似乎随着应试能力的提高,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在逐渐下降。前几天子健的二叔带着中考后的女儿来深圳玩,我问她想看什么,她说不知道。我问她对什么感兴趣,她说没什么。我再问她对哪个城市或哪个专业有兴趣,她一概不知,说从没有想过。他爸爸说她平时比较宅,不喜欢去外面玩,也比较自觉,放学回家后就开始学习,这次考的成绩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我和老公把深圳的著名景点扒拉了一下,带着他们去了深圳湾,到了大梅沙,爬了莲花山,玩了游乐场。两天里我没见她对哪个地方有特别的好感,都是无可无不可,没笑过,也没兴奋过。第三天他们本打算自己去找曾经拍摄巴啦啦小魔仙的学校打卡,结果女孩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凌晨五点才睡着,中午就出去吃了个麦当劳,然后一直窝在酒店。也许这次出游她对深圳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气,因为从小在北方生活的她没见过这么大的雨,没体验过这么湿热的温度。可能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像她这样吧,凡事漠不关心,先把学考了再说。所以,我没有像老师希望的那样,对子健“沉迷”于篮球以至于成绩下降过多苛责,我只是提醒他应该控制自己玩游戏和看电脑的时间,因为并不是打篮球让他成绩下降,而是自己不够努力。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转发的视频,马云老师说,应该让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艺术、运动上面,因为这样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读书】《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作者说,带孩子去看一朵花,去看月夜,这不是答案,而是会对他产生长久影响的东西。现在学校里都要求读名著,这本来无可厚非,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一定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不论过了几百还是上千年,依然对当下有启发。可是,名著一旦包含在了考试科目中,它就只能是是非题和选择题了,让并不了解它的价值所在的孩子们完全没有了阅读的兴趣。每次我请子健读一些经典名著的时候,他都会拒绝,说不想学习。的确,每学期要求读的名著,都在开学伊始变成了一页页的参考资料,在学期中间变成了竞赛的项目,在学期结束变成了某些同学的奖状。只要你熟读背会这些资料上的题目,考试就不成问题了,还有必要花时间去阅读吗?还有必要花心思去揣摩吗?通过考试来加强阅读,只会适得其反,只会丧失“欣赏”的趣味和能力。如果拿起一本书他不是想到去欣赏,而只能想到试题与答案,这是多么令人乏味的事。本来应该通过阅读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通过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产生同理心,现在统统不见了。本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体会到一个人物的复杂多变是立体和常态的,现在却对单一片面的描写缺乏认识和判断的能力。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多高的见识?

【读书】《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摘录部分文字,与友共享。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种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读完一首诗后,能产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领悟。如果读完一首诗,一个人马上变得奋进起来,这就属于教化,诗肯定不是这样的,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一旦变成教科书,就变成了考试与答案。但是,人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对生命的真诚,所以幸好我们还存有《诗经》这样的东西,帮助人们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答案,当然也与考试无关。

如今,《诗经》美学正在被破坏,很多情感变得夸张,人们刻意强调自己的寂寞,各种欲望开始泛滥。但是民歌很古典,四个字一组,本身就是古典的形式。老百姓家里贴的最多的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类四字句式,这就是《诗经》,因为里面仍有最稳定、最含蓄的情感。

《楚辞》很像花腔,里面多了不少装饰音,每讲一份情感,都要弄得很花哨,但它引发了中国另外一种文学传统——浪漫文学的传统。

如果讲形式的华美,《楚辞》是非常重要的范本。那些喜欢在辞藻上下功夫的人,都会喜欢《楚辞》。后来的四六骈文,也受《楚辞》影响。李白就很喜欢《楚辞》,因为他的情感丰富、激情澎湃;杜甫则比较偏向《诗经》,比较朴素。所以李白像仙,很神秘,他常常描述五岳寻仙的经验;杜甫却总是在人间,从来没有向往与仙沟通,总是安分地守在地上。唐诗有两大传统,一个继承了《诗经》的古典,一个继承了《楚辞》的浪漫。

勤劳和节俭,是我们几千年来崇尚的品德,是黄淮平原农业的基础。可是一到南方,因为富有,人们对物质的态度和情感就明显不一样,丰足了以后就容易奢侈挥霍,而挥霍有时候会成就文学中的浪漫。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就是非常浪漫的,那是在物质不是很欠缺的状况下产生的文学。所以,艺术和文学与生产基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和地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诗歌。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一首诗?在现实生活这么多的压力下,文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学不是现实。“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样一种自信自在,在文学里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文学如果变成要去谈功利,谈伦理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很好的文学了。好的文学里一定存在过生命,无论是那个渡河而死的人,还是采莲的女子,也不管是秦罗敷,还是因为丈夫到远方打仗而在床上辗转不能成眠的妇人,都让我们感觉到有尊严的生命形态,让我们有刹那间的动情,感觉到生命的真实,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学是照进单调贫乏的现实生活的一束阳光,注入一种向往,这与现实生活无关。那个“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女子,现实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痛苦,可是在黎明看见太阳时,她可以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那一刹那她的生命是华丽的。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流传上千年,是因为当中有一个生命让我们觉得亲近,好像身边的朋友。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哀伤、孤独、希望,这是文学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学在人类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人就是专门读书、受教育的一类人,可以不去从事劳动生产。在春秋战国时就是所谓的“士”,可以做官。西汉时候的农业基础和农业伦理,这时被架空了。我讲中国美术史的时候说过,为什么三国时期会出现对美的追求?为什么东晋会有像王羲之,顾恺之这种一生写字、作画的人?因为艺术的专业性高了。这一批文人都很专业,他们读书、受教育、从事专业的绘画和书法,与民间的劳动生产完全脱离开。

这一群人一出来,唱歌的声音就不一样了,他们开始唱出一些悲凉的调子。劳动当中的歌再苦也是兴奋的,因为劳动本身是苦的,要用兴奋的歌来对抗这种苦。可是《古诗十九首》中出现了对生命的哀叹。汉乐府是对生活的描述,《古诗十九首》是生命的悲哀。生活和生命是不同的。生活是现实中的事件,《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里都有生活。一到《古诗十九首》,你都不知道诗里的人是什么职业,因为里面没有生活,永远是对生命表示哀伤,有一种明显的虚无。

通常的说法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十年传入中国的,可是很多人认为早在秦朝的时候佛教就已经到了中国,只是还没有合适的土壤接受它,因为佛教讲的苦、空不太被接受。每天都在劳动的人,是不会产生虚无思想的,可是文人思想出来的时候,人们很快就接受了佛教,因为佛教碰触到的刚好是生命本质的悲哀。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最后都要面临生命的死亡。他不是哀伤生活里没有吃的或穿的,而是哀伤生命里的生老病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可能是曹操最有名的句子。“月明星稀”,回到大自然里,“乌鹊南飞”,绕着树飞了好久,没有找到可以停下来的地方。表面上是在讲大自然,其实讲的是生命的无所依靠,又出现了虚无感和孤独感。很多人都奇怪,他怎么会在去征战的路上写出这种苍凉的句子。当时,曹操既拥有权力,又不断取得胜利,可是他永远被一种巨大的无常感和虚无感笼罩着。这种混合,形成了曹操身上不可替代的魅力。其实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各种戏剧,都对曹操存在着误解,都觉得他太令人费解,干脆简单地把他变成了一个纯粹作假的人,而把他的真性情的部分拿掉。

曹植身上有一种被宠爱、溺爱的贵族气,这可能也变成他后来没有获取权力的原因,其实华贵是很容易堕落、耽溺的。曹丕和曹操都有一种不稳定感,这种不稳定感,反倒使他们对世事有一种谨慎。但是曹植身上有明显的贵游文学气质,“白马饰金羁”,“羁”是绑住马鞍的部分,就是笼头一类的东西,全部用黄金装饰。“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很小就离开家乡了,前一句和曹丕离开故乡的忧愁一样,可是下面一句是“扬声沙漠垂”,在大漠中建立了名声,因为他是游侠,这个部分曹丕没有,曹丕很少有大气度、很快乐、很昂扬的东西,大多都是哀愁的。两个诗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我们在教育里常常忽略恋爱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实一个孩子会因为恋爱而关心外部世界,由此而使他的生命变得丰富起来。我们通常认为恋爱就是两个人黏在一起,其实不是。恋爱能使生命扩大,扩大到可以去欣赏整个大自然的美。一份好的情感,会维持很久,因为彼此可以不断地进步、学习、扩大。如果只是挤在一堆,很快就会腻,因为扩展不开。如果只是一种美,也很快就会厌烦,不会产生这么复杂的感觉。所以曹植一定有一次很惊人的恋爱,这个恋爱使他的生命变得开阔、丰富。他因为这样一个可以欣赏又不能接近的女子,而去看花、看月亮,看云,看各种事物,生命从而得以扩大。所以恋爱要成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自己在恋爱中得到丰富和成长。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看《洛神赋》:生命的爱与美是混合在一起的。

曹操身上的矛盾,到了陶渊明身上就变成了融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这样的意思。不必到一个湖边,或是某片山林,你可以住在六合夜市,也活得很安静,因为“心远地自偏”。“心远”,你心里所向往的东西是远的自然,在闹市中拥有寄托在远处的心灵,你所住的地方就会有一种偏僻之感、安静之感。怀抱着悠远的心情,有出世的念想,同样可以好好做一个入世的人。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真是有趣,层次非常丰富。我觉得它是在讲人性,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都在鼓励生命的出走,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战争最多、人民最苦的时代,但那个时代也释放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不仅有孤独和虚无,还有真挚、纯粹的自我追求。我想这也是魏晋文学至今还有这么高的地位的原因。大家或许可以从中联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无论是恋爱,还是“忘路之远近”,都是宝贵的、值得纪念的。

【读书】《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封面看起来那么美

【读书】《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